这一抹“嫩芽”让人心生寒意
周之南
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学生铊中毒事件,6月19日下午,警方宣布案件侦破,曾与三名中毒者一起就餐的另外一名同学承认自己投毒报复,而起因仅仅因为这3名同学平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
人们很难想到,被用作毒药的铊,其实有一个美丽的“前生”,它的英文词源含义是“嫩芽”。186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发现这一元素,因为它在光谱中的亮黄谱线带有新绿色彩,所以克鲁克斯欣喜地将它命名为“嫩芽”。化学家绝对料想不到,100多年后的人们会对这一抹“嫩芽”心生寒意。
作为一种物质,铊无知无觉,尽管身带剧毒,但也谈不上什么过错。就像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能被用来杀人。关键要看人们如何使用,社会如何管理它们。据涉嫌投毒的学生向警方交待,他通过非法渠道得到了铊。管理的漏洞显然存在,铊的危险本质上就是管理的不善。
但这些并非这起事件的关键。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们对于中国矿业大学铊中毒事件心生寒意,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剧毒物质铊,而是涉嫌投毒者本人,一个大学生,一抹真正的“嫩芽”。仅仅因为几个同学不和自己玩,就要让他们尝尝铊中毒的味道,这是怎样背离逻辑的阴冷心态啊。有这样的心态在,没有铊,可以换成足以害命的其他东西,比如当年马加爵手中的那把锤子。有这样的心态在,不向人施虐,可以换成任何其他生命,比如当年被刘海洋泼硫酸的那些熊。这种冷酷无情、睚眦必报的心理,才是真正让人心寒的地方。
若干年前,食人鱼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宠物,笔者曾经感慨人心是在走向暴虐了。此后,从带血的煤到带血的砖,证明社会上的人心轨迹正是如此。从马加爵案到刘海洋案,又表明校园早已不是世外桃源。如果说,逐利的欲望可以让人性变成兽性,那么校园里的大学生们为何也不能保有那颗和善的心灵?这其中,有社会污染的原因,也有教育蜕变的原因。当大学的职能仅仅是出售技艺甚至文凭的时候,塑造心灵的使命将由谁来完成?
不能不设想这样的现实:当大学生尚且是“嫩芽”时,心已经如铊一般剧毒,一旦走出校门,一切的黑恶不过熟视无睹,更令人震惊的黑恶也许正要由这些人来酿造。鲁迅曾经惨烈一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呼号,更加需要为之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