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论坛,也是我们“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的开幕式。我代表贵阳市委、市政府,热烈欢迎四海宾朋,到贵阳旅游,度假,做客,避暑!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们贵阳市在塑造中国避暑之都品牌,建设一流避暑旅游城市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我们为何要办“避暑节”
近年来,贵阳市结合省委、省政府推出的“多彩贵州”系列宣传活动,寻找自己城市的彩中之彩,大力推广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形象品牌。贵州多彩,贵阳也多彩,避暑旅游好气候,是我们“贵阳十八彩”的头彩。贵阳近年来紧紧抓住避暑旅游资源大力宣传推广,一直在打气候牌,特别是去年以来,进行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整合定位与强势宣传,提升了贵阳的城市形象,拉动了贵阳的旅游发展。正因为这一点,今年,我们首次举办“中国(贵阳)避暑节”,并确定将避暑节作为贵阳市每年主要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我们依靠什么来创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品牌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依靠“天时”造就清凉之地。气象科学研究表明,贵州全省日照数的多年平均值介于1100~1600小时,相当于同纬度东部地区的2/3,相当于云南的1/2。用“三晴两雨”或“两雨三晴”来表述最适合不过。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温度为摄氏23.2度,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贵阳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夜雨多。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春夏季;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气象学专家这样诠释以贵阳为代表的贵州省的气候资源:日照少避免了夏季的烈日,温润的气候带来了夏日凉爽,厚云层避免了过强的紫外线,因此贵阳紫外线辐射较低,空气含氧量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非常宜人;夏天,很多地方热浪滚滚时,贵州则是凉风习习,非常适合避暑休闲度假。
多年来,作为我国首家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贵阳率先实施循环生态经济城市战略,凝聚了全市历届党委政府心血,环绕在贵阳市周边的一、二环城林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绿色避暑廊道”,创造了在喀斯特典型环境中营建森林之城的奇迹,形成了中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两条环城林带使贵阳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达34.77%和40.47%,名列全国前列,“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已成为贵阳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贵阳市近年来美誉连连,被国际组织誉为“世界喀斯特首府”,赞许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城市中生态系统最好的城市之一。2001年7月“亚欧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贵阳成功举办;2004年11月贵阳成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2006年,又获得了亚太国际植树奖的首个城市奖和市长奖。原本就相对优越的旅游气候条件,特别是避暑旅游气候条件,逐步优化的城市森林系统、水体景观系统与生态环境,加上贵阳人的奋发努力,为贵阳发展避暑旅游经济、避暑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去年,我们的市民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共同评出了《贵阳十八彩》。“贵州高原避暑带,气候拿当品牌卖”,是彩中之彩,逐渐传唱,名声在外。借助“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名片,2006年,贵阳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同比净增20多亿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数的25%,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1%。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我们还将进一步迎来避暑旅游经济发展的好时光。贵阳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利用气候优势条件,发展避暑旅游经济、避暑旅游产业,成为提升林城对外形象的成功一笔。
我们如何继续为“多彩贵州”和“避暑之都”增色添彩
目前,开发和利用贵州的气候资源优势正当其时。在今年4月22日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以往统称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四大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和利用贵州的气候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这是贵州省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上正式提出“气候资源优势”这一关键词。目前,虽然开发“好气候”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但是前景无限。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探索研究避暑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制定贵阳避暑旅游经济的发展战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贵阳避暑旅游城市的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做好避暑旅游经济的品牌规划、布局规划、产业规划,激发贵阳的后发优势。
三是认真研究、扶持和培植一批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避暑旅游经济项目、避暑人居产业项目、避暑文化活动项目。
四是利用专家以贵阳为城市范本和代表地最新研制完成的“贵阳指数”——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对话权、交流权,积极与国际国内、省内省外避暑旅游城市开展合作交流,与海内外其他城市开展合作交流,把贵阳打造成具有影响力、招徕力、留驻力的国际性避暑旅游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