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薇
央行前天一口气发布的三项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银行家均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偏热,信心指数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为近年来最低。对下一步的宏观政策走向,企业家、银行家都认为仍会以趋紧为主。
而城镇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下降,储蓄和消费意愿连续走低,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空前高涨。
专家指出,从去年到今年,央行宏观调控政策频出,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但接下来解决经济过热的问题单靠货币政策已不能满足需求。
多认为经济持续“偏热”
对当前经济运行偏热的感受,银行家和企业家是一致的。在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中,银行家判断经济运行“偏热”的比例大幅上升,认为当前“偏热”和“正常”的银行家占比分别为67.4%和32.2%,“偏热”迹象凸显。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热的比例由上季度的7.9%,迅速攀升至本季度的14.0%,该比例仅低于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1季度经济过热时期。这显示,企业家对经济偏热担忧加重。
与此相对应的,是信心指数的降低。银行家信心指数结束了前两个季度的反弹走势,本季大幅下降至36.7%的历史最低点,并继2006年第3季度后再度降至50%的临界点以下,这表明银行家对未来经济运行仍不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至两年来的最低,为83.4%,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下降5.1和3.7个百分点。
对于下个季度的宏观经济预期,无论是银行家还是企业家都不甚乐观。57.8%的银行家认为经济运行持续“偏热”,40.6%的预期正常,而企业家对下季度经济热度的预期指数达到历史最高值8.6%。
“炒股买基金更合算”
央行对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在第1季度下降2.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5.2个百分点至历史最低-21.1%,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被调查者占比从2006年1季度的22.1%升至29.5%,其中,中低收入家庭对肉蛋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反应最敏感。
虽然央行今年两度加息,但这已不能刺激居民增加储蓄。相反,居民储蓄意愿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2007年2季度,居民家庭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中的储蓄存款占比从68%、66.5%降至52.3%,累计下降15.7个百分点,达到一个历史低点。
购买股票和基金成为我国城镇居民首选的投资方式,逾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炒股买基最合算,改变了以往依次为储蓄、消费的习惯排序模式。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人数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降,本季再降4.0个百分点至26.3%,成为近6年来的最低。
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购房、购车和购买大件消费品的意愿也下降,连续3个季度出现下滑,从2006年第3季度累计降幅达8.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这反映出在当前股市高涨的诱导下,部分居民已出现暂缓消费的变化。
万联证券研发部总经理黄晓坤分析指出,相对于银行一年期3.06%的存款利率,股市、基金至少百分之二三十的收益率让“储蓄出走”的趋势无法刹车。“股市、基市赚钱效应有多久,储蓄出走的趋势就会有多久。”而且,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未来支出的预期,也让人们更多地抑制了消费需求。
调控政策应“多措并举”
在经济过热的预期下,银行家、企业家对下个季度的宏观政策预期仍是“趋紧”。而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效果也开始凸显。如企业家对银行贷款满意度指数结束了连续9个季度的攀升格局,降至-19.3%。认为借款利率水平“偏高”的企业家占比达25.8%,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3.1和2.0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专家预测,连续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传导到企业微观主体的累积效应会在下一阶段继续显现。
无论是市场,还是银行界,对下个季度央行加息的预期都十分浓厚。银行家预计下季度货币政策趋紧的比例上升至43.5%,加息预期强烈,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偏紧的感受最为明显。而企业家预计下季度借款利率“偏高”的占比达26.8%,比本季度实际判断提高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取消利息税也是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十分有可能出台的一个措施。
面对经济过热,不少专家指出,化解流动性过热,解决宏观经济问题,单靠货币政策未必能达到效果,还要配合结构性调整、汇率政策等。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而非货币问题是引致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应采取人民币对内不加息对外不升值的政策组合,并通过长期的结构改革如扩大内需来加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