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农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49000万吨。对此,很多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但记者最近在河南、浙江、四川等地调研发现,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增长,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粮食问题仍然不可放松。
中央财政促进粮食安全重大举措纪实
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身解决。
财政部长金人庆强调指出:“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办法,加大农资综合直补力度,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直接补贴
让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
湖北安陆市是远近闻名的产粮大县,在巡店镇三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
然而,前些年,村里却有好多良田由于无人种植而荒芜了。村民吴桂清家里就遇到了这样的事。“那时候种粮食主要是为了给家人留口粮,余粮卖不了什么钱,”吴桂清告诉记者,由于种粮收益不断减少,很多人被迫外出打工,让本来就不充裕的劳动力更加捉襟见肘,“我们连自家的地都种不完,只能眼看着村里的好田撂荒。”
据了解,以往国家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将补贴全部补在粮食流通环节,间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这种补贴给粮食企业的做法,使得很多粮食企业躺在国家补贴上,越来越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老粮、老人和老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包袱越来越重。
在深入调研和试点基础上,2004年3月,财政部明确提出,从补贴流通环节的粮食风险基金中腾出部分资金,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按照粮食种植面积直接兑付到每家农户。往后三年,补贴制度逐步完善,补贴资金逐年递增。粮食直补资金从2004年的116亿元、200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42亿元,三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90亿元,惠及6亿多农民。
然而,仅靠粮食直补还难以完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如果农资价格上涨过高,就可能吃掉农民得到的政策实惠。为弥补柴油、化肥等农资涨价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2006年中央财政新增补贴资金120亿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确保农资涨价情况下农民收入不降低。补贴资金仍通过原有的粮食直补渠道直接兑付到每家农户。
粮食直接补贴
政策直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至2006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累计510亿元,促进种粮农民亩均增收33元,户均增收200元以上。吉林农民崔万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种36亩地,粮食直补1276元、农资综合直补505元、良种补贴36元,一亩地要增收50元,占了全年收入的25%。
从粮食直接补贴制度出台之初,社会上就一直存在疑问:中国有2亿多户农民,又分散在全国各地,谁来保证补贴资金能够及时兑付到每户农民,而不会被截留、挪用?
“粮食直补是粮食补贴制度的重大创新,影响之大,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仅挨家挨户核实面积和兑付补贴就让人望而生畏,”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回忆说,“但为农民做点事、为国家做点事,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朱志刚回忆道,他当时来到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调研,问孔村村委会主任如何核实补贴面积,防止弄虚作假时,村委会主任回答:“很简单,农户彼此都知道谁种地的数量和情况,只要实行按户造册、张榜公布、三榜定案,就能做到村民互相监督,防止弄虚作假。”朱志刚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农民自己的事,应让农民参与,民主监督。事实上,正是因为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才有效地保证了补贴资金的兑付到位,推动了政策的落实。
产粮大县奖励
让地方政府尝到抓粮的甜头
黑龙江省同江市是产粮大县,但不是财政收入大县。“我们一直很重视抓粮食生产,但往往有心无力。财政入不敷出,发工资都困难,更谈不上加大粮食投入,”在采访中,同江市委书记何忠华告诉记者。
产粮大县大多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产粮越多,财政越穷。在这样的情形下,粮食生产一度受到部分基层政府的忽视,搞农业不如搞工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而稳定了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基础就能得到稳固。据了解,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超4亿斤、商品量超1000万斤以上的产粮大县约900多个,这部分产粮大县的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以上,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4,商品量约占全国商品量的80%。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在关键时刻,为产粮大县送去及时雨。”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说。
2005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奖励资金55亿元,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2006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奖励资金总额达85亿元,平均每县奖励850多万元。
产粮大县奖励
政策解了同江市的燃眉之急。2006年同江市得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000万元,占本级财力10%。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解决了久拖未决的拖欠工资等问题,还能拿出一大笔钱加大粮食生产流通方面的投入,调动了政府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两个积极性,粮食安全有了着落。
据了解,财政部一直在不断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奖励机制越来越科学。2006年,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通知》规定,逐步建立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机制。朱志刚说,“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分配时,鼓励多产粮、多调粮,谁产的粮食多,增长快,奖励就多;谁的产量和商品量下降了,奖励就少,低于最低门槛的,就要出局,不再奖励。”有了这种机制保障,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就有了长期稳定的基础。
最低收购价
让农民种粮更有盼头
种粮农民收益的多少关键看粮价,粮价贵贱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种粮积极性。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农民吴书楷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小麦能卖个好价钱,每年卖粮的时候都是他最揪心的日子,“去年新粮上市前,小麦价格一路走低,每斤小麦快跌到6毛钱。我们当时快急疯了。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后,粮价一下子就涨了快1毛钱。我家共卖了近5000斤粮食,都是按7毛2卖的,每亩比我预计的要好得多,要增收500元。”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对粮食主产区重点粮食短缺品种的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据记者了解,与传统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不同,政策执行的惟一主体是中储粮公司系统,政策成本完全由中央财政兜底。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国家按最低收购价公开挂牌,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粮食;当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停止收购,农民随行就市卖粮。
“最低收购价政策真正做到了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市场稳定、农民增收,直接有效地刺激了粮食增产增收,”江西粮食局的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2006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启动,国家共收购粮食985亿斤。
为确保政策顺利执行,中央财政每年预计要支出最低收购价粮食利息费用补贴约80多亿元。据有关部门估计,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直接拉抬了粮食价格,农民售粮价格平均上涨约8分钱,按去年全社会收购的农民粮食约2000亿斤算账,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约150多亿元。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与免除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一样,列为了财政重大惠农支农政策。
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增收,粮食安全形势得到有效扭转。到2006年,粮食产量升至9949亿斤,较2003年增产1335亿斤。可以说,一定时期内,粮食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
为确保长期粮食安全,财政部在继续坚持和完善现行粮食财政政策的同时,正积极探索建立促进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将达到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资金将达到151亿元,比上年增长约6%;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
金人庆指出,“财政要主动埋单,做大蛋糕。但埋单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钱,关键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要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记者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获悉,在继续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同时,正侧重构建有效的机制,包括建立中国农民补贴网、兑付资金的“一卡通”、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运作机制、继续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机制等,确保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