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普通百姓,平凡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他们是共和国的建设者,辛勤的劳动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如今,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他们付出智慧和汗水,也收获更多的果实和幸福。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百姓纪事”栏目,介绍普通百姓的平凡故事,展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和文明进步。
热忱欢迎读者为本栏目提供线索和稿件。
仲夏时节,再访周元强,他和剧团还沉浸在幸福与兴奋之中。
前不久,景德镇竟成镇文化站领到江西省广电局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这标志着全国首家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诞生!”站长、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周元强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回忆15年拍剧历程,憧憬美好前景,周元强感慨万千。
开机
上世纪80年代,周元强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摄影大师”。日子越来越红火的乡亲们谁家里有个婚礼庆典活动,都必请他摄下音像资料。时间一久,大家不约而同地产生一个心愿:拍些反映农民自己生活的电视。
虽然没有人投资,没有演员,没有场地,没有道具,没有经验,但有的是热情!周元强在文化站贴出招募志愿演员公告,一下子就有40多人报名。周元强从家里拿来300余元,买了一些布。志愿演员中有会裁缝活儿的,就赶制了一些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会木匠活的,用木头做了一批“枪”和其它道具。
1992年6月,反映竟成镇革命斗争历史的《里村星火》开拍,竟成镇沸腾了!来自四里八乡的乡亲早早赶来,拍摄现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台M7摄像机,用3根木棍支着,上面钉一木板。需要镜头抬高时,周元强就举着摄像机,需要镜头降低时,他就匍匐在地上。当剧情需要开枪时,他就赶紧把点燃的小鞭放进枪口,“啪”的一声,烟雾、火花都有了。还真是那么回事!大家伙也会心地笑了。每次拍摄,观众比演员多,大家从拍摄过程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首播
1993年10月,4集电视剧《里村星火》举行“首播仪式”。现场人山人海,大伙一边看,一边笑着叫:“瞧,这个是我爸!”“看,那坏蛋是他二叔!”
拍片是没有分文报酬的,而且自带干粮和饮用水,可自愿来拍电视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参与拍摄的农民已达到两万余人次,登记在册的农民演员有1400多人。物质奖励有限,就用精神鼓励来弥补。文化站定出评比标准,将这些演员分为不同的级别。比如“特级演员”,要担任5部或5集以上电视剧的主演,而且经过2/3以上演员的同意,并报文化站批准。目前,影视中心有“特级演员”4名;“一级演员”24名,“二级演员”86名,“三级演员”1300多名。
“参加拍电视,乐;看自己拍的电视,乐!”周元强说很多拍剧时的故事现在还是乡亲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特级演员”刘国霞出演革命历史剧《缅怀》,有一次她受了“酷刑”被“国民党士兵”反绑着押往刑场。虽一瘸一拐,她却面无惧色。这时,她儿子突然从人群中扑到她怀里,放声大哭。这场劫法场的戏至今被当地老百姓时常提起。75岁的黄和江在《火种》里演卖烟的联络员,虽然只有一个镜头,却成天乐呵呵,逢人就说,“咱农民能演电视。过瘾,真过瘾!”
“看到乡亲们乐,咱再辛苦也值!”第一部戏开机当天,周元强就将为人拍摄所赚的100元用于弥补支出。他们常常是凑到二三百元钱,就去拍几个场景,一部电视剧的成本也就三四千元。就这样,从1992年至今,周元强已带领大家拍摄了31部72集电视剧。
圆梦
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电视剧的事经过媒体报道,不胫而走,周元强和他的剧团一下子出名了,也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景德镇市领导为他们送来一台价值近2万元的数码摄像机,“真是鸟枪换炮!”摸着这套设备,周元强爱不释手。竟成镇政府还为影视剧制作中心提供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周元强和他的剧团想到了走市场的路子,“这样可以以文养文,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周元强说。这个愿望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
4月29日,景德镇竟成镇文化站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几乎所有“演员”云集他们的“家”,文化站再次沸腾。
采访时,周元强拿出几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表告诉记者,“目前,手头有4个剧本,已有多家公司表示愿与我们合作拍摄。我最看好的还是《妈妈,你在哪里?》这部青春励志片。”
图为周元强在拍摄电视剧现场指导农民演员拍戏。(景德镇市竟成镇文化中心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