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由、田光明 形影不离两工人一起坠江
张井由和田光明都是贵州人,50多岁的张井由是田光明的姐夫。
“他们俩平时几乎形影不离”,很多外地的工友或许对张印象不深,但经常逗大家发笑的田光明,在工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不过,“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有工友婉惜地说。
张井由和田光明一起从家乡出来打工已有十多年,一直在长大建筑公司,都是老工人。2004年,佛开高速拓宽工程有工队进驻时,两人开始在X1标鹤山段做工,该处工地贵州人有30多名,“田光明是个哑巴,说话要靠比画,干活的时候张井由会要求把田光明和他放在一组,这样方便照顾”。
大桥坍塌前一晚,工地已把大堆的工料运至九江大桥,准备第二天灌桩。当晚,张井由和田光明值夜班,在桥上看守两台运输泵。“泵机的位置就在九江大桥24号桥墩附近,就在后来塌掉的3根桥墩中间,那天晚上已经有半幅路被临时圈了起来”。
6月15日清早,轰的一声坍塌,附近工地为之一震。当工地清早点名时,已不见两人身影,“可惜了两个苦命的人”,有工友感慨。
■相关新闻
船上50℃ 酷暑“烤”验打捞队员
本报讯 昨日骄阳炙烈、暑热难当,气象部门公布的最高温为36℃。在烈日和高温的双重“烤验”下,四艘打捞船和一百多名水上人员度过了艰苦的一天。
上午7时许,新一天的打捞开始。由于阳光烈、气温高,平日在各个码头围聚眺望的群众和媒体记者明显少了很多。
在海事处附近的定安码头,不时有从现场回来的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今天的气温本来就高,再加上太阳的烧烤,船体和甲板的吸热力又很强,估计船上的温度超过了50℃!”“在这种高温下再干几天,人会脱掉几层皮的。”
据介绍,昨天参与搜索和打捞的水上人员至少有150人。“每次光盒饭就送了200多份!”
中午,海事处为船上的打捞工作人员准备了一大堆降温慰问品,记者数了一下,有一大铁桶海带绿豆沙,矿泉水有20多箱,另外还有成箱成箱的凉茶、菊花茶、八宝粥、西瓜、水果和方便面。海事处几名工作人员吃力地往岸边运输船来回搬送着慰问品,一名大汗淋漓的工作人员笑着说:“光我们这几趟就热成这个样子,在船上工作的人员就更可想而知了。”
从上午记者赶至码头,到下午6时多离开,中途没有看到现场打捞人员返回,只靠海事人员不停地运输着降温和补给物资。一位现场回来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真的很希望能尽快打捞出水,这样拖下去人真的会受不的!”
撞怕了 桥下公路挂限高牌
本报讯 昨日下午4时左右,佛开高速九江大桥鹤山段当地公路局工作人员搭上作业梯,在九江大桥、佛开高速桥下设置限高牌。在新设的指示牌上,九江大桥与当地公路交叉(公路从桥下穿过)处标称限高4米,佛开高速标称4.5米,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表示,大桥江面发生坍塌后,此举在于防其在陆上再遭车辆撞击。
附近的九江大桥拓宽工地上,工人称已有10跨的桥面停止作业,该工程X1标段鹤山方工地已部分停工,等待上边的通知。据介绍,每两根桥墩之间的距离为一跨,事故中23、24、25号桥墩遭撞。与专家之前曾作的二次坍塌预测吻合,有工人表示“我们架桥10多年,二次坍塌很有可能”,其称每靠近坍塌区域时心中就惴惴不安,目前进入工地浮桥须持上岗证。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黎梦宇 曹思诚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思诚 徐智慧 占才强 史明磊 冀鲲 黎梦宇 陈宇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陈平生 陈志刚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