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带来冲击和影响变成关键,它成了能够被区别、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受到关注的因素。”
新闻背景
两周前,即将卸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接受路透社邀请演讲,谈论媒体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带来媒体的变化。
正是媒体给予的平台曾经帮助布莱尔成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如今,即将卸任的他在谈起媒体时措辞也十分谨慎,不是用教训媒体的口吻,而是在相信媒体对社会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前提下,以自己十几年聚光灯下生活中参与这场游戏的经验,对媒体进行省思。
布莱尔坦白承认,现在,作为领导人物,除了为真正重大的事务做决策之外,他们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应付媒体,因为媒体的覆盖和影响大,并且活跃程度超乎寻常。这种情况不只限于政治人物,在商业、军事、公共服务、体育甚至慈善团体和志愿组织中,情况都一样。媒体围绕着他们,他们也围绕着媒体。
在演讲中,布莱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多少处女演讲是有人聆听的?媒体报道过多少国会里法案二读的演讲或是委员会的演讲?除非引起争议,否则它们没人理会。如果你是个国会的后座议员,你要先学会的是怎样发一份好的新闻稿,然后才是如何作一次好的国会演讲。”
然而,布莱尔还是从分析媒体本身的商业困境,对媒体的现状表示了“理解”。“媒体本身面对竞争的巨大压力比过去经历过的更甚。它们不是这个改变的主宰者,从很多方面来说,它们也是受害者。其结果是,媒体越来越受到‘影响’的驱动,这种‘影响’甚至已经达到了危险程度。能不能带来冲击和影响变成关键,它成了能够被区别、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受到关注的因素,影响和冲击加强报章的竞争力。虽然新闻的准确性也重要,但跟它所能发挥的影响相比,就已经变成次要的了。”
在布莱尔看来,这样做带来的结果是:第一,丑闻或争议变得强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除非能够引起热烈的争议,否则新闻就不是新闻;第二,攻击动机要比攻击判断来得有效。因此,一人犯错还不够,这个错误必须是和腐败、阴谋有关;第三,怕漏新闻的心理使今天的媒体往往“成群地狩猎”;第四,进行评论而不只是纯粹做新闻报道。因此,如果一个政治人物说了什么,新闻往往不是政治人物说话的内容本身,而是对他讲话的解读;第五和第四点有关,就是将评论与新闻混为一体,夹叙夹议。
以布莱尔的身份而论,这样的总结极有参考价值,因为能够发出这样声音的人其本身往往就是参与最深的人,因为他们深谙媒体运作的方式以及它所面对的受众心理,甚至有时候帮助它表面化与肤浅化。而对于即将“不在其位”的布莱尔来说,他不再需要靠媒体给他搭建平台了,因此,他可以“说破”,可以“劝谏”。(李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