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50年的煤油灯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居住在清镇马安村下洞村民组陈德俊一家两代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整整五十年夜夜与煤油灯相伴。2007年6月20日,在乡亲们和贵阳供电局清镇分局的共同努力下,电灯终于照亮了这个被人遗忘的家庭,也将照亮陈家后代的生活。
电灯终于亮了
与世隔绝的土坯房
煤油灯不用了
施工人员正在拉电线 害怕麻风病 村民将这个家庭孤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天陈德俊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突然觉得自己全身乏力、感觉迟钝,以为是过度劳累造成的,早早地就上床睡下了。第二天陈德俊的父亲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刚刚升起就下地干活了,那天他没做多少农活,就有些吃不消了,他感觉自己病了,但因为家里太穷、村子离医院又有很远的路,就放弃去医院就诊。当他发现自己身上和面部的毛发开始脱落时,才匆匆赶到医院。
很快医生就确诊了他得了麻风病,将他集中收治疗。
陈德俊父亲得麻风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村子,因为害怕被传染,村民们杜绝了和他们一家的往来。
1956年,陈德俊父亲康复回家,但“胆小”的村民还是拒绝和他们家的人往来。1958年,为了兴建红枫湖,整个村子都要向高地上搬迁,正当陈德俊父亲兴致勃勃地准备搬家时,村民们纷纷来到他家门前,不让他们一家继续住在村子里,陈德俊父亲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在离村子一公多里远的地方整理了一块地,盖了一间土坯房,全当作自己的新家。红枫湖蓄水后,“新家”和村子间的土路也被水淹没了,只留下湖边的“巨石滩”上一条小路,走一趟得用上几十分钟的时间,陈德俊父亲没有再开一条新路。他索性就过起了“离群索居”、自给自足的生活。
两代人与世隔绝 煤油灯下生活50年
在这间土坯房里,陈德俊的父亲迎娶了母亲,并生下他们兄妹几人。虽然村子里的人也明白,陈德俊父亲的病已经治愈,不会再给他们带来灾难,但几十年的封闭生活,但陈德俊一家仍不擅与村里人来往。也是因为到陈德俊家的路实在难行,当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装上电、用上自来水、装上电话时,陈德俊一家依然在黑暗中摸索着。夜里他们点的是自制的煤油灯,除了“灯”前那一点点微弱的光线,身后依然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煤油灯在陈德俊家一点就是50年。艰难的生活条件,让陈德俊的母亲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为了远离这黑漆漆屋子,陈德俊的两个妹妹十六、七岁时就将自己嫁了出去,就连他最小的弟弟也不堪忍受这样的日子,十几岁时也把自己“嫁”了出去,只留下陈德俊在被煤油灯和柴火熏得黑乎乎的房子里,伺候父亲、娶妻生子。
为了养家糊口,陈德俊每天划着小船到村子里或者清镇周边找一些零工散活来做。在外打工的日子,陈德俊梦想装上电,这样就可以让从来没有看过电视的妻子、孩子和父亲看上电视;让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写作业。
供电局乡亲协助 两代人结束50年黑暗
2001年陈德俊的父亲过世,村子里乡亲不再像过去一样逃避,他们主动爬过巨石滩,到陈德俊的家帮助他料理父亲的后事。葬礼虽然不隆重,但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也算是体体面面、热热闹闹的完成了。村民离开的时候,都劝说陈德俊,离开“茅草旧寨”(陈德俊一家居住地),搬到村子里住。但搬家还要重新盖房子,需要很多钱。再说自己耕种的地又都在“茅草旧寨”,陈德俊只好暂时放弃了搬家的念头。
2005年底,陈德俊把自己想装电的想法告诉了乡亲,大伙合计来合计去,都觉得这样比搬家“划算”,就一起动手帮着陈德俊“架电杆”、“拉电线”。十几根细细的木头电杆就靠着乡亲们“肩扛手挑”,硬是从村子里一直架到了陈德俊家。
正当陈德俊一家,美滋滋地准备享受有电的生活时,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好。原来,村里没有特别精通装电的人,大伙为陈德俊一家装的电不合标准。三天两头的短路、停电不说,更重要的是,下雨时,漏电严重,给从电线、电杆下经过的路人、小孩和牲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006年6月陈德俊正为“电”发愁的时候,有村民告诉他,贵阳供电局清镇分局正在搞农网改造,要“清除”无电村。让他赶紧过去看看。陈德俊二话没说,就跑到贵阳供电局清镇分局将自己家的情况反映给了局里的领导,引起了局里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天就派人到陈德俊家了解情况。
在了解了陈家的情况后,贵阳供电局清镇分局立即决定着手解决困扰了陈德俊一家50年的用电问题。
经过现场勘察,局里很快为给陈德俊家装电作出了计划和安排。6月18日在供电局工作人员和村里乡亲的协助下,15根电杆从村子里立到了陈德俊家门外。
电杆架了起来,电线也接上了,陈德俊家屋里的灯亮了。陈德俊的孩子们围在灯下,又唱又跳,笑得都合不上嘴。这时陈德俊最小的女儿吵着闹着要摸摸电灯。陈德俊将她抱了起来,当女儿的小手触摸到电灯时,陈德俊眼中泯着泪花直说:“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