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采访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任务,记者上网查询发现,除公司网站提供的信息外,很少有媒体对和利时做过详细报道。记者不由疑惑:和利时的“魅力”在哪里?
及至采访,记者才发现这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在业内却是“大名鼎鼎”。
新型工业化的一枚重要棋子
“简单地说,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就是一个计算机系统,通过这个计算机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就是由它来告诉和指导机器如何生产作业。”和利时公司总工程师罗安解释说。DCS以其性能可靠、应用方便等优越性,成为工业过程控制的主体设备。“因此,DCS也被称作工业企业的‘大脑’、‘心脏’和‘中枢神经’。”日益智能化的DCS在提高大型工业生产装置自动化水平,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CS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和利时公司就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目前已研制开发出第四代产品了。此前,我国同类控制系统都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厂家在使用时也畏手畏脚,因为一旦坏了还要请外国专家来维修,配件贵,成本也高。资料表明:国产DCS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大大节约了成本。建设一个30万千瓦的火电站,5年前购买国外的控制系统需2000万人民币;现在建设2台30万千瓦火电站控制系统,规模大一倍,应用国产的DCS,价格却可减少一半,性能完全可靠。
“更重要的是,国产DCS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更广泛的应用,可以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符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要求。”王常力说。
将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
2007年6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向和利时公司正式发出主控系统中标通知书,标志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DCS系统首次进入百万千瓦核电主控系统应用领域,就此结束DCS这一关键重大装备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做百万千瓦核电站控制系统的不超过3家。我们一次拿下6台,这表明我国核电仪控系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王常力说。
“新一代的核反应堆的控制使用DCS,这对于系统的供应商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核反应堆的控制是不能有任何误差的,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核泄漏等严重事故。”罗安告诉记者,核电站控制系统的核心在“核岛”部分,例如关键的“棒控”,就是通过对控制核反应强度的“控制棒”实施控制,使出现紧急情况时能作出保护动作和应急处理。和利时公司将通过这6台百万千瓦核电站控制系统工程,实现对包括“核岛”在内的完整的百万千瓦核电站控制系统的完全自主化设计与应用。
和利时公司创立以来,坚持“技术创新”路线,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成为国内最早进入并持续不断为我国核电站建设提供控制系统成套设备的企业。
和利时公司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拿市场换不来的,只有靠自己做。近些年,和利时平均每年持续投入经营收入的10%用于技术创新。目前,公司本科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超过64%,拥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280余人,并集聚了一批在国内专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
翻阅和利时公司的“技术创新”史,串串足迹闪闪发光:1993年,推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199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核电站计算机控制系统;2001年,自主开发出第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2004年,成功推出最新的第四代DCS,即和利时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平台;2006年,开发成功铁路安全计算机监控平台……一项项自主创新技术让和利时一直走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前列。
用“世界品质”产品做市场
依托自主创新平台的技术支撑,和利时公司已经形成以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产品体系。截至2006年,和利时公司的DCS和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功在10多个行业5000多个工程项目上得到广泛应用。依托一批在国际上居先进地位的技术和性能安全、可靠的产品,和利时公司已赢得了一些国际大公司的青睐,为中国DCS技术及产品在国际上树立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BASF)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在全世界有82000多名员工。BPI项目(聚异氰酸酯)是BASF中国化工有限公司在上海投资2.4亿元的项目,生产能力8000吨/年。该项目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和利时第四代DCS系统。2006年12月29日,巴斯夫公司对和利时提供的DCS系统稳定性、易用性的表现以及在项目管理、系统设计、组态、测试、启动等环节的工程服务给予了“excellent!(优秀)”的评价。
“中国创造世界品质”。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和利时公司的眼光正在超越自己、超越国界。王常力说,公司今后开发新产品,只要有国际标准的,必须达到国际标准,甚至要超过国际标准水平。在这个领域与市场中,我们是后来者。如果我们不能比那些“先行者”做得更好,就不可能打开局面,不可能占领市场,更不可能后来居上。“一句话,要超越他,就必须比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