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基
63岁物业管理员廖永基:
“老香港”也会迷路
“香港变化太快了,我感觉香港每天都是新的。”63岁的“老香港”廖永基家住柴湾,是跑马地一幢公寓的物业管理员。从柴湾到跑马地,老廖“先坐叮当车(电车),再转乘地铁”,每天要在路上花去一个半小时,对香港面貌的变化感触很深。
“我这个‘老香港’现在偶尔也会迷路,很多地方凭原来的记忆找不到了,新楼出现很快。”即使“生于斯、长于斯”,老廖也有过迷路的尴尬事。现在乘车时,他尽量找个靠窗的位置坐,“看看香港,每天都能发现一点不同”。
“回归前后,很多人对香港的前途感到悲观,不少人还移民国外。现在香港发展这么好,他们又陆续回来了。”香港的这种魅力,让老廖感到十分自豪。
何冠环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冠环:
港人热衷学说普通话
初见何冠环教授,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我着实吃了一惊,要知道,在香港能把普通话说得这么好的人并不多。
“老一辈的香港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殖民统治时期,对当时的港英政府来说,普通话无关紧要,这直接导致普通话群体断层很严重。”谈起普通话的过去,何教授娓娓道来。
香港回归后,身为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的何教授感受最深的就是,到内地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增,“去过北大、复旦、武大、中大……”何教授屈指一算,国内知名大学已去过这么多,“给我学好普通话提供了不少便利。”
“因为常去内地,学生们的普通话听讲能力大大提高了。”何教授对普通话在香港的前景特别乐观,“不仅是学生们,现在各个层面的香港人,都很热衷学习普通话。香港下一个10年,普通话将成为‘通用语言’。”
陈超颖
香港折纸学会会长陈超颖:
宽松环境从未改变
“10年来,香港各方面变化很大,但为普通人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从未改变。”问及香港折纸学会会长陈超颖“香港10年变在哪里”时,他却谈起“不变”,让人颇感意外。
“香港就像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有表演的机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的纸艺跟现代的街舞竞争,各自吸引不同的年轻人,香港文化就是这样开放兼容。”从小就爱好折纸的陈超颖认为,折纸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他的终身事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的宽松环境。
如今,陈超颖在折纸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很多大学让他去做兼职教授,电视台也邀请他拍摄专题片。
但陈超颖却有一个小小的遗憾——1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自己折纸技艺不够纯熟,没能留下满意的作品。“如今,这个遗憾终于可以得到补偿了。”为迎接香港回归10周年,陈超颖专门创作了一件折纸作品。这件艺术品由800多个五彩缤纷的小蝴蝶组成,寓意香港是个活力十足、开放包容的动感都市。蝴蝶图案,还组成一个“寿”字。“这是我对香港10周岁生日的美好祝福。”陈超颖说。
(人物素描:马国英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