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驻英经历:
向英各界解释对港政策
记者:1996年,你在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期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沟通曾经遇到一些困难,当时你的一个主要责任是向英方解释我国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当时我们具体面临什么困难?你做了哪些解释工作?
姜恩柱:我1995年第四季度到英国去担任大使,1997年初奉命调回,在我担任驻英大使期间,英国是保守党执政,我在保守党和反对党工党里都有很多朋友。
当时工党的领袖就是现在的首相布莱尔,影子内阁外交发言人是罗宾·库克,我上任后就同他们进行联系,还和工党影子内阁的其他成员联系,向他们介绍我们中国对香港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他们当时有一个疑虑,就是香港回归后,中方能不能真正落实一国两制的方针,我着重向他们说明,为什么中国政府会不折不扣地、坚定不移地落实一国两制的方针,我还多次到议会去向议员们作演讲,和他们座谈,向他们解释。
这些工作,应该说是有一定成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人的疑虑有所减少。后来,我同工党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罗宾·库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记者:你在香港后过渡期时,参加了十七轮谈判,担任中方代表团的团长,和英方驻华大使麦若彬进行谈判,听说也有些比较激烈的场景。
姜恩柱:谈判过程非常曲折复杂,用简单的几句话很难说清楚,我们中方真诚希望谈判取得成功,并且作出了很大努力,在坚持我们原则立场的前提下,也作了必要的让步和妥协,但是,英方最后单方面宣布谈判中断,导致谈判破裂。
为什么英方这样做,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港督彭定康对华态度强硬,他在英对华政策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当然有一定关系,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从大的背景说,是英国错误估计形势。1989年后,英国内部对我国国内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感觉到上世纪80年代同我们通过谈判达成的关于把香港归还中国的协议,同中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他们感觉后悔了,吃亏了,想反悔。
从1992年开始,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从和我们比较合作转变为采取对抗的态度,这是根本的原因。1993年谈判破裂后,我们正式公布了文件,公布了中英香港政治谈判破裂的真相。
姜恩柱
1997年7月香港回归后,姜恩柱历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等要职。
姜恩柱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到全国人大工作以前,姜恩柱曾经在外交部任职,并在香港工作过几年时间。
姜恩柱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他曾担任过驻英国代办处随员,驻英国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等职位;回国后,又历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等职,1990年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3年4月,在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期间,他出任中英会谈(中英政府就香港九四/九五年选举安排进行的会谈)中国政府代表,1993年7月~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12月~1997年1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97年7月~1999年12月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2000年1月~2002年8月17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
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采访姜恩柱
灯火通明的高层建筑耸立街道两旁,把靓丽的维多利亚港湾映照得一片通透,即使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去过香港的人来说,大厅内悬挂的这样巨幅宏伟的夜景,也能够让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在人民大会堂的香港厅,姜恩柱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这给这个采访多少增添了些特别的意味。
姜恩柱正准备出国访问,他的时间安排也非常紧张,但是,他仍然详细地回答了记者的每一个问题,言谈之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于香港,他实在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和姜恩柱谈起香港,就不免要谈起他曾经担任驻英国大使的日子;谈起他曾经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与中英十七论谈判,和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麦若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日子;谈起他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和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的那些日子。回忆起那些紧张忙碌的岁月,姜恩柱的心情似乎格外轻松,他谈起谈判中的激烈、谈起香港的企业家和普通市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内地同胞的关切,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CFP供图)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