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产业‘三头在外’:主要的市场在国外,主要的原料来自国外,主要的技术来自国外,一旦外部市场的环境发生改变,我们国内这几年蜂拥而上的企业怎么办?”谈到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诚忧心忡忡地说。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的产能迅速膨胀,2006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16亿瓦,实际产量达到3.7亿瓦。许多上市公司模仿无锡尚德的路子,通过各种模式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股价立即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掀起了一个个造富神话。
而实际上,得益于美、日、欧的鼓励政策,目前70%以上的市场需求来自于这些国家。国内厂商95%以上的产品供应这些市场,而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仅为产能的4%左右。
太阳能电池是又一个“中国制造”产品: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而且原料——高纯硅材料95%以上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需要高价购买原料进行“来料加工”,导致国内电池生产厂家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此外,产能盲目扩张,低水平生产多,新技术研发少,企业为生存不得不低价竞争,最终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地制约了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
我国很早就提出要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2002年推行“送电到乡”工程,在西部七省区建立72个光伏发电站,解决了700多个乡村的用电问题。但时至今日,太阳能发电仍没能在我国大规模推广,2006年国内只有8万千瓦,产业体系很不完善。其中原因之一是没有制定明确的电价政策,抑制了太阳能发电市场的需求。据介绍,《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指出,太阳能发电应由电网全额收购,但是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普通发电成本的10倍左右,而高出常规成本的费用又没有得到完全的分摊,导致太阳能光伏需求一直萎靡。
王斯诚说:“尽管从去年开始,每度电中有一厘钱用于可再生能源的附加基金,全国共有将近25亿元资金可用于可再生资源的补偿,但是目前这笔资金尚难以撬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产业链。”(记者周婷)
(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