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6月26日电(记者叶锋)在“托老所”住了半年后,81岁的老太太汪兴芬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新兴的养老场所了。
记者近日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社区老人日托所看到汪兴芬时,她正十分投入地和其他20多位老人一起做着健身操。
去年年底,汪老太太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并将作为顶楼的4楼精心装修,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记者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音箱、液晶电视,屋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
这是街道第一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受了30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89岁。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2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车免费接送。
目前,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户籍人口的20%以上。在老龄化浪潮中,老人们固守着传统的居家养老的方式。许多恋家的老人们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同样无所事事的老人们搓麻将。
进了日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老人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
去年9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高龄无保障老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汪老太太在内的近10万名符合条件的老人每人每月获得460元养老金,并可按照一定比例报销门急诊和住院费用。汪老太太拿着银行卡在记者面前得意地说:“没想到咱也有‘工资卡’了。”
日托所的收费是每月240元,汪老太太还可以再减免40元。让记者意外的是,汪老太太几乎把所有来之不易的“福利”都随身携带着。她把各种卡一张张地摊在桌子上,笑呵呵地向记者解释:这是副食品补贴卡,前几年发的,每个月有8元钱;这是帮困粮油卡,每个月可以领45元的米、油;这是慈善医疗卡,每年有500元可以用来看病……“听说政府又要给我们加养老金了呢!”汪老太太“咯咯”笑出了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