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 商报记者 林立 实习生 张舒 报道
南京港口集团第四港务公司的总经理室内,异常忙碌。看着每天直线上升的业务报表,杨联宏总经理喜上眉梢。在客户要求定舱位的电话此起彼伏的喧闹声中,他在电话里冲着记者喊道:“大量外贸出口公司前来下定单,估计到7月1日将可能出现‘无舱位可定’的局面”。
杨联宏所说的7月1日,正是我国调整2831项商品新的出口退税率实施的第一天。按着财政部规定:从7月1日起,海关关税税则中37%的商品将调低出口退税率。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几乎所有的外贸公司都赶到“大限”来临之前,加班加点“甩货”。涉及各种行业的大量商品,在最近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仓促运往世界不同的城市。
半个月的“挽回”时间
刚刚走完一个荷兰客户的单子,张璐此时心情很好。作为江苏舜天机械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代理公司的业务员,最近是她入行两年多来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事实上,这种忙碌早在6月19日财政部有关调整出口退税率就已经开始,并持续了近半个月的时间。
按照规定,现行出口退税率为17%和15%的商品,其出口退税率一律调低到13%。其中,出口退税率为17%的商品主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等,而出口税率为15%的商品包含更广,主要有钢材及其制品、小五金、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塑料制品、玩具、鞋、钟表、陶瓷、化纤、橡胶制品、运动用品、皮革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几十种商品。
与此同时,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品取消出口退税,磷化工退税率由13%降为1%、纯碱由13%降为0、纸质文化用品由13%降为5%,调整范围和力度均为空前。
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在2004年1月从17%下调为13%后,这次又下调至11%。作为纺织、服装的出口大省,南京和江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张璐所在的公司一直代理五金及手工具业务,这次调整她们公司没有幸免,从原来的13%降低到5%。“对我们公司影响很大,而且从发布消息到实施就半个月的时间,来得太突然了,一点过度时间都没有。”张璐因此被老板要求,逐一对客户进行公关,向对方提高价格或是取消合约。
当然,不仅仅只有张璐的老板有这样的要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88号的南京欧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其代理矿石,家具和建材在2005年做得非常红火,但目前也正在遭遇同样的尴尬。
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一但新的退税率调整实施,商品价格肯定要根据退税率的变动而上调,必然导致价格失去竞争力。退税率突然调整的影响,起码要一年半载才能消化。而这期间,我们的损失将是无法计算的。目前能够做得只能是快速地将手中原有的单子处理掉。
与欧浩公司一样,目前南京众多外贸企业及生产厂商如临大敌,他们或暂缓签订新合约;或加班加点赶在近期交货出运;无法在近期内完成的中长期合约,也开始着手与外商重新谈判。
而所有这些“挽回”工作,都只能集中在6月19日到7月1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
多走一单就多赚一些
半个月的时间似乎能做很多事情,但对于目前南京的外贸企业来说,这点时间远远不够。
“从接单到去厂商下单,然后由厂商生产,包装、报关、运输一系列的工程,半个月的时间怎么够啊?现在是能运走的及时运走,公司的目标是及早出货。”张璐说,现在时间就是金钱,多走一单就多能赚一些。
几个月以前,张璐没拿到一个定单,老板都特意提出表扬。就在半个月之前,老板已经通知她,不允许继续接单,避免公司更大的损失。同时与合作方紧急磋商,请求客户给予调高价格的理解。
她为记者算了一本账,如果一个单子总金额13000元(税后价),假设7月1日前退税是13%,7月1日前出货,就可以拿到全部退税1000元。而7月1日退税调整为5%,到时只能拿到650元,损失了350元。
事实上,外贸公司从国外拿到的定单往往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近35%的损失让不少外贸公司苦恼不已,不得不疯狂“甩货”。
虽然这次打击比较小的是家电企业,仅有电风扇的出口退税从13%下调到9%,而其他彩电、冰箱等大型家电没有被涉及,所以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基本不影响家电上市公司的出口业务。但据记者了解,7月1日出口退税率将大范围调整的风声,早在5月底就开始在业内愈传愈烈,有不少公司早在5月份就已经开始停止接单,并开始紧张处理手中定单。
于是,导致海运爆舱的场面出现。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1~5月江苏口岸累计出口各类船舶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6%。
昨天,南京南京港口集团第四港务公司总经理杨联宏向江苏商报记者证实,目前到国外出货的现象确实很多,他们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上升,估计再这样下去公司舱位都订不到。
“不是我们一家港务公司这样,南京几乎每家生意都是这样现象。”第四港务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先生表示。
与此同时,物流公司和货物代理业务最近在南京持续火爆。南京四通物流公司的严经理表示,最近接到很多增订舱位的电话。虽然现在本来就是海运旺季,以前也没这么多业务量,现在每天的电话几乎应接不暇。几乎有种快要爆舱的感觉。
根据南京海关最新披露的信息:1~5月份,江苏省累计外贸顺差为194.5亿美元,同比增长88.8亿美元,占全国同期外贸顺差的22.7%。此前公布的全国仅5月份外贸顺差出人意料地扩大至22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激增73%。
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企业为应对出口退税调整突击出口,纷纷疯狂“甩货”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是等待还是要改变
张璐昨天接受到公司一个新的通知:针对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公司决定由生产工厂承担2%,公司承担3%,客户承担3%的原则给予应对。也就是说。商品价格涨了3%。
“就算过了7月1日,可能还要忙一段时间,毕竟公司的业务不可能都在7月1日之前处理完。”张璐说公司已经决定等7月1日之后,公司上下休整三个月,等待“下一个轮回”。
做外贸业务的人都知道,当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时,国外的部分订单都会向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转移,其中还有非洲和中东一些国家。但他们的生产能力无法和中国相比,几个月后,国际市场就开始显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时国外的定单又会回到中国。
这就是张璐口中所谓的“轮回”。而目前不少南京小的外贸公司一直在这样的波动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该资深人士看来,退税下调会“洗掉”一些纯“中介型”的小型外贸公司以及生产低附加值低利润产品的外贸企业,迫使企业从薄利多销的低层次竞争,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更高层次竞争,从而促使产业升级。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以出口坯布为主,后来慢慢转向出口印染布、成品服装。现在,很多国外知名品牌都在中国直接定制其品牌服装,这就是一种行业的进步。出口退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坯布的出口退税率要低于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这一点,已经开始被南京一些大的外贸企业所接受,并正在寻求新的突破。
而南京另一家大型外贸公司——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汇鸿国际主要是向欧美以及日本出口服装、机电产品与一些轻工产品,去年的出口额达10.8亿美元。
江苏汇鸿国际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江苏商报表示,退税降低的情况下,汇鸿国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生产高端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正在积极尝试并正在做产业转型的工作。
专家观点,转型,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与外贸行业喜忧参半不同,接受记者采访的学者、专家对于出口退税下调众口一词地表示理解与支持。
“出口退税就是一个指挥棒,把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导向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向。”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说,“对于那些卖资源、卖高污染产品的企业,就是要采用‘掐死它’的政策。”
从资源型商品、高污染商品,到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敏感性商品,周先生旁征博引,仿佛给记者上了一课。
“以前人们老说中国地大物博,要我说应该改为‘地大物薄’。中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自己用都不够,还要拿去低价出口,简直就是‘砍了爷爷的树,吃了子孙的鱼’,慢性自杀。”周世俭激动地说,“一个森林覆盖率只有18%的中国,还要向森林覆盖率达65%的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你说这是不是蠢透了?”
“再如焦炭、钢坯,这些简单加工的产品出口,附加值不高,污染却留在了中国大地。算小账可能赚了,算大账亏大了。”
“中国2003年出口了51亿双鞋,2004年60亿双,2005年70亿双,2006年78亿双,每年增加近10亿双,全世界才60亿人,你难道要人家手上也穿鞋吗?以前吴仪任外经贸部部长时曾说过,中国生产5000万双鞋才能换来一架Airbus(空中客车飞机),难道中国就永远生产鞋?”
在周世俭看来,由于企业都有一定惰性和逐利性,光靠讲道理行不通,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推动转变。“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主要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则认为,我国目前外贸顺差过大也是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口退税率调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构性变动,税率有增有减;另一种是总量性变动,税率大范围下调。”张斌介绍,对于结构性变动,政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通过下调、取消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来抑制某些产品出口;而对于总量性下调,则主要是为了缩小顺差,减少过大顺差给国家货币政策及汇率带来的压力。
“减顺差可以通过增加进口和适当抑制出口来实现,出口退税下调是适当抑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张斌说,“相对于汇率这种总量型、双向性措施来说,出口退税调整比较温和,也更灵活。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幅度大小体现结构性差异,另一方面只影响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的看法是:“出口退税主要还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抑制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三位专家都认为,“外贸行业应该进入调整、提高的阶段了”。
“现在中国的外贸业可谓是前有强敌(欧美)、后有追兵(越南、巴基斯坦等)。有一个统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0.77美元/小时,而越南只有0.35美元/小时,你能跟他们拼低成本拼多久?”周世俭说,“所以,外贸企业‘阵痛’是通往现代化路途上的必经阶段,而不是就此遭受灭顶之灾,那些担心外贸没落的人是杞人忧天。”
张斌也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经没有多大的成长空间了,因为市场已经日趋饱和,而其他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肯尼亚、坦桑尼亚也相继发展起来。“现在不是你想不想调整的问题,而是早调晚调的问题。目前还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如果等到真正萎缩的那一天再去调整,可能就晚了。”张斌说。
据《中国经济周刊》 李 倩(4版《重磅》)
(编辑 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