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胥柳曼 实习生楼寅昨天,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罗伊·格劳伯等来到延安中学,与中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了一次交流。记者从上海市对外交流协会获悉,这样的交流在上海还是第一次。谈起自己的成功之路,格劳伯教授对申城青少年表示,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做你想做的事”(Doyourown thing)。
| |
“我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6岁的时候住在纽约,不像别的男孩子,对足球、棒球都没什么兴趣,却对光和色彩充满了好奇。”格劳伯教授坦言,小时候,他就能用镜子制作一些小装置。然而,他也毫不避讳地说,中学时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后来有一天,突然对代数产生了兴趣,开始发愤自学。18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原子能研究中心,从此开始了科学探索的生涯。再后来,这个从小对光感兴趣的男孩,最终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
对于自己能得到诺贝尔奖,格劳伯教授表示当时很诧异。因为,自己只是凭着兴趣做研究,根本没把拿奖当一回事。当诺奖评委会半夜打电话报喜时,格劳伯正在睡梦中。听到这个消息之前,他甚至以为那是“糊涂”的新西兰朋友又一次算错时差捉弄他。
在昨天的“走进诺奖大师”活动中,陪同专家还有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朱诗尧。当有同学提问说,“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属于中国的诺贝尔奖”时,朱诗尧教授委婉指出,科学研究除了靠人才外,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很重要。“现在中国个别科学家太急功近利了。探索是一种兴趣,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获奖,很难取得什么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