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资料图)。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6日电 题:易中天酸甜苦辣品新疆
作者 宗合
有“学术超男”之称的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到乌鲁木齐,二十五日在新疆大学做了题为《读书与人生》的讲演,就读书与成功等问题与读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此之前,易中天在演讲与访谈中几乎从不提在新疆的经历,但这一次却破例,用深情的语调说起新疆岁月。
十年没有女孩子喜欢
易中天一九四七年生于湖南长沙。
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的他“渴望到广阔天地,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于是主动报名,作为支边青年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共青团农场。在新疆的十三年,生活教会了年轻的易中天很多东西。
“我在新疆生活了十三年,其中有十年在新疆兵团的农场,真正给我影响非常大的就是那十年,我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描述我的感受,在那个被诗意地描绘的地方,我懂得了生活不是诗,生活是非常实在的事情。这段生活给了我务实的精神。在农场不务实就生活不下去,写诗能当饭吃吗?我在农场生活了十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我。”
讲《水浒》天赋初显
在新疆兵团工作的岁月里,易中天迷上了读书。在当时的环境里,可读的书很有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十年,我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鲁迅的书籍,为我打下了很好的马克思理论基础。”他说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对自已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
在新疆的最后三年,易中天调到乌鲁木齐市附近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学教中学。当时全国开始批《水浒》。领导给了他一个“不错的活儿”:专读《水浒》,读完后给领导讲课。他读得仔细,讲得格外生动。“当时是为了批斗而读,可当时大家都没有记住批斗的言辞,倒是把故事记住了,那时也没想到,今天能讲百家讲坛也是在新疆打的基础。”易中天这样说。
从人性角度还原英雄
新疆的十三年是易中天人生中最苦的日子。但他却对这段日子心怀感激。
易中天说:“我在农场学会了很多,一是务实;二是懂得了人性。当时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有很多是下放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和关系上和我们普通人并无两样,这让我认识到人性共通,这启发我在讲‘品三国’时,将三国中人物都还原成普通人。三是让我学会用普通人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比书本上的语言生动得多。”
“号召”青年去新疆兵团
易中天调侃地说自己读过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古典名著、马列和鲁迅的书,还有一本书是生活。”在他看来,生活道路太通畅,未必是好事,“没有苦难就没有底气。”易中天说:“我想建议国家立法,以后年轻人高中毕业后,不管考不考上大学,先当一年兵,当一年农民,或者到我们兵团干一年活。”全场掌声雷动。
因为只有高中学历,干着同样的活儿,工资却比有大学学历的教师低一半,易中天渐渐意识到“没有学历就不能挣更多的钱养家糊口”。一九七八年,他苦拼了三个月,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于是挥挥手,告别了生活十三年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