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微观”看,米袋子、菜篮子、“奢侈”一点的肉和蛋,是非常直观而且切身感受的“权重”。如果生活本来就窘困,柴米油盐肉蛋菜价格上涨一点就是大事,涨多了,连基本生活都是问题,而决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上周,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分别发布的两组信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国家统计局和央行的两组信息是相互印证的,即:物价上涨,消费意愿走低,居民不满意率提升。有意思的是,国家统计局信息发布在前,许多专家、学者迅速跟进解读,“主流”意见是,CPI同比涨幅3.4%是因为肉蛋价格快速增长拉动,不具持续性,不是整体通货膨胀信号,与是否加息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没什么大不了”。而央行信息发布在后,却不见有专家、学者出面分析,倒是许多媒体把“40%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当做“新闻眼”,做了突出处理。
我们无意指摘专家、学者对两组信息的不同态度,也不否认专家、学者对CPI同比涨幅3.4%的分析有道理,是理性的结论。但同时,我们更关注普通老百姓对物价的感受和反应。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哪怕是1%的上涨指数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不能苛责他们的感性认识,甚至非理性反应。
专家、学者的分析不错,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或者食品与非食品)两大类,肉蛋价格上涨在其中的权重确实影响有限,从宏观角度看,也确实“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换个角度,从普通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微观”看,米袋子、菜篮子、“奢侈”一点的肉和蛋,是非常直观而且切身感受的“权重”。如果生活本来就窘困,柴米油盐肉蛋菜价格上涨一点就是大事,涨多了,连基本生活都是问题,而决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至于CPI同比涨幅3.4%与通货膨胀、加息、股市是什么关系,坦率地讲,都不是老百姓、更不是困难群体关心的事情。这就是专家、学者与普通百姓看问题的差别。这种差别没有对错之分,而是角度不同。
在物价问题上,重要的是政府的认识、态度和对策。针对一段时间以来肉蛋价格上涨,引起市场波动的状况,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和市场管理方面的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这表明,国家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和角度看待物价、市场问题的,及时采取措施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老百姓“难以接受”的局面。因为国家清楚地知道:老百姓对物价的切身感受才是政府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特别是困难群体,人数虽少却关系全局,是政府应该特别关注和扶助的人群。他们的生活无忧,才有全社会的安定和谐。
接下来的问题是各地各级政府怎样看和怎样做。专家、学者的意见固然有道理,对于政府宏观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居民消费意愿持续走低”、“认为物价过高者增至三成”、“困难群体对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信息,对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来说,应该更重要,千万不要以为那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评论员张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