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千里念乡亲
——“赣港两地情”系列采访之二
王石水 记者丁天华
在香港的日子,沥淅小雨下个不停,如同淡淡的乡愁,更似绵绵的亲情。
知道记者是从客家摇篮――赣州来的,香港的客家游子无不伸出温暖的双手、张开热情的怀抱、递上亲切的话语。
| |
记者在香港采访了数十位客家名人,每天都被浓得化不开亲情包围、感动着。其中最让记者刻骨铭心的一幕――记者受邀到曾宪梓先生家里采访,并得到曾宪梓先生家宴款待的礼遇,临别时曾宪梓先生还题辞“同饮一江水,赣港两地情;客家一家亲,携手共迈进。”相送。
这一切,都缘自客家摇篮――赣州在客家人心中的那份神圣地位。
“浓浓的乡情”
采访曾宪梓先生是记者此行感觉“可望又不可及”的计划。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在即,曾宪梓先生肯定要参加众多的庆祝活动。采访组数次与曾宪梓先生秘书联系,都被告知无法安排。可就在采访组决定离港的前一天,记者突然接到电话,受邀6月13日 上午11时到曾宪梓先生家里进行采访。此刻,记者激动心情无法名状。
采访组如约来到位于九龙塘火石道曾宪梓先生家里。一个满目葱茏的院落中间,坐落着一栋端庄典雅的三层小洋房。
刚接受完新华社采访回到家的曾宪梓先生,顾不上休息,就用醇厚的客家话招呼记者:“大家都乡里乡亲,我也没什么好的招待,主要是请你们来聊家常。”一句乡音,让记者感觉暖意融融。
客厅正中的一幅油画格外醒目,那是被誉为“肖像国手”的著名油画家刘宇一的《良宵》,画面内容定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夜,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和数十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与各族代表在皓月明媚、宫灯高悬的庭院中吟诗作画、品茗倾谈。画名取自柳亚子“良宵盛会喜空前”诗句。
曾宪梓先生兴致盎然地谈起这幅《良宵》来历: 1993 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该画在香港公开拍卖,他花费 836 万港元(含佣金)购买,创下当时中国油画在海外拍卖的最高记录。他深情地说:“我是穷人,新中国成立后学的第一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不能忘记创造新中国的巨人。”
曾宪梓先生对赣州的印象非常好,还深情回忆起 2004 抱病参加在赣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世客会的情景。他说:“去之前,我连续三天高烧至38度。但我还是说服家人,赶来赣州。赣州不仅是客家摇篮,还是共和国的摇篮,我怎么能不来呢?在开幕式上台讲话时,还有一位先生扶着我,我不知道他姓名,但我很感激他。”
对赣州,曾宪梓先生是赞不绝口,率直的他毫不避讳地说:赣州的领导们有能力,赣州建设得比他家乡梅州还要好!他还当场与赣州市领导通电话,并真切地说,今年,他一定要抽空到赣州看看,赣州确实是个好地方!
说是采访,其实更像晚辈和长辈拉家常。那份浓浓的乡情弥漫整个屋子。不知不觉己到晌午,曾宪梓先生盛情邀请采访组一行共进家宴。席上,他谈笑风生地给大家介绍一道道经他亲手改良的“肉骨茶”、“酥鸡腿”等菜的来历,感慨起他的人生际遇。虽是家常饭菜,却洋溢着一种令人心醉的温馨气息。
采访结束前, 曾先生挥笔题辞“同饮一江水,赣港两地情;客家一家亲,携手共迈进。”相送。并寄语赣南日报继续光大客家精神,弘扬客家文化,成为赣南客家人与世界客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分别时,曾宪梓先生久久站在门口,目送采访组离去。他山一样厚重、海一样博大的胸怀永远镌刻在记者心底。
“炽热的爱国心”
香港客家子弟的爱国之心处处显现。记者先后采访了香港客家名人黎锦文、曾智明、曾向群、邓羽林等,无不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感染。
曾宪梓先生的爱国情怀更是感动许多人,他于1968年移居香港。回忆起当年,曾宪梓先生激动地说:“当时我离开内地来港,站在罗湖桥头,回头望望家国,我下定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报祖国,而且要终生回报祖国。”
回归前,曾先生一直站在爱国爱港的立场说话,从未曾动摇。他告诉记者,1995年国庆期间,他组织众多的客家乡亲筵开136 席的流水席,从下午4时到晚上10时,会场反复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革命歌曲。大家热情澎湃。当时有人问他怕不怕时,他回答道:“怕什么,香港是中国人的,当然应该庆国庆!”
回忆起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那一刻,曾宪梓先生激情难抑。当时,他在现场情不自禁振臂高喊“祖国万岁”,惊动四座。他夫人在边上赶紧拉着他别太激动,他热泪盈眶地说,香港雪洗100多年的耻辱,回到祖国的怀抱,我怎么能不激动呢?
回归的第二天,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为曾宪梓先生颁发首批大紫荆勋章,这是他终身最看重的一个荣誉。这个荣誉在香港勋衔制度中是最高的,当时授予霍英东、邵逸夫等12人,他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谈起香港回归十年来变化,曾宪梓先生感慨万千,他说:回归十年来,香港虽然先后遇上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非典等问题,但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香港得到平稳发展。香港经济迎来了最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人心的回归,回归十年来,市民增加了对祖国的了解和归属感。
在香港采访期间,记者受邀参加了香港崇正总会、香港嘉应商会等不少客属社团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每在这种场合,满耳客家乡音,满眼红灯彩绸,满堂激昂旋律,常让记者不知 “此处是何处”,全然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