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把一个北京人憋得难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梅雨季节把他运到上海。反正上海已经“入梅”了,这“一入”可好,得熬个25日左右,才能“出梅”。对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北方人来说,如果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梅雨季节,实在是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
那可真是“淫雨”霏霏,淅淅沥沥、绵绵不绝,温度高、湿度大,又见不着太阳,衣服总像是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入梅第一天的空气相对湿度最高竟然达到95%,难怪有上海同事无奈地向我诉苦“我家的湿度计已经显示不出湿度了!”不过对于注重养生的朋友来说,这样的环境倒还挺适合做“热瑜伽”的。
曾经有一个北京同事问我,这雨是否意指“黄眉老道”下的雨?顿时让我觉得此兄的联想极其可爱,细问之下,才知道他经常听到上海同事说“黄梅雨”,从读音上出发,就想歪了。其实是因为梅雨季节,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就有了“黄梅雨”的说法。
不过还有一个名字就让人深恶痛绝了:霉雨。下这么长时间的雨,是够倒霉的,这还不够,东西还真会发霉,书、碟片、衣服……稍不注意,都会招来“霉运”。下雨或东西发霉,都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爽,至于心情上的发霉,那就更痛苦了。在我看来,北京人在雨天调节心情的能力,要比上海人弱一些,因为北京人享受到的“晴朗”太多了,偶尔一个天公不作美的急刹车,往往让他们措手不及。
上海人面对雨天,虽然涵养功夫没好到能够“心如止水”,但也是从小“风里来、雨里去”磨练出来的。每年暑期放假之前,“考试总是在雨天”,心情再不好,考试总得考吧?对于白领来说,梅雨要熬将近一个月,一天翘班还行。苦于梅雨,如何作乐?擎伞闲逛江南的园林,却也是不错的天时地利。连绵的雨,正是造就江南诗情画意的经典素颜,那些古代文人敏感的“诗心”,往往也是在这样的湿润中妙“雨”偶得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