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秀丽
调查背景:区域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聚化,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引擎,作为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 |
哈尔滨市园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可喜成果,逐渐成为引导和牵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横向与南方发达城市比,仍有较大距离。
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市政协主席邹新生、副主席葛喜东率领市政协经济委、研究室会同市民革、市民盟、市民进、市九三学社和市工商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专家学者就哈尔滨市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还赴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合肥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上,委员们认为,园区经济将成为哈尔滨市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和战略平台,同时,伴随着园区经济的大发展,困扰哈尔滨市多年的产业“虚高度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城市资源独立甚至互相掣肘等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现状 发展滞后不容乐观
工业园区开发率只有37
%数字信息:哈尔滨高新区是哈尔滨市、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龙头,产值占全市76.5%,占全省40.8%,但根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数据,综合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效益情况,哈尔滨高新区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总收入、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额都较低。
委员分析:哈尔滨市现有工业园区57个,其中,国家级园区两个,省级26个,市级13个。但工业园开发率只有37%,还有长期占地不开工的企业或“半截子”工程。纵向比哈尔滨市园区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横向比较,哈尔滨市园区发展总体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够大、缺少成规模的产业集群、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究其原因,规模偏小、效益差和关联度低是制约哈尔滨市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调查显示,高新区内有近30%的企业不属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企业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同时,还存在一些没有什么关联度的一般性企业“扎堆”问题,产业与产业之间尚未形成高新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产业孤岛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土地面积小也制约了发展。
科技潜力第一综合竞争力倒第一
数字信息: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值10年增长9.58倍,科技潜力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但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5位。
委员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既是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集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类发展指数为一体的先导性指标。科技潜力大在于哈尔滨市有人才潜力大和科技成果数量多的优势,而劣势是产业规模相对小,高新技术投入不足、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
经验 搭台聚力成效显著
一个开发区带活一个县
委员调查:宾县距哈尔滨市区63公里,曾是全省有名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坚持“三黄”(黄豆、黄烟、黄米)兴县,经济发展一度缓慢。2002年初,宾县明确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举全县之力,在宾西镇辟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实行工业强县。宾西开发区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年时间,宾县完成了由农业县到工业县的蜕变: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1.8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8.3%。
2006年,宾县已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6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5个,超5000万元项目18个,总投资206亿元。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00亿元,税金30亿元,安置劳动力3.5万人。
同时,宾西开发区的建设,使城中村得以改造,2006年,宾县将位于开发区内的西川村5个自然屯的246户农户进行了整体搬迁,规划建设了一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西川新村。
蜕变缘于工业园区
委员分析:由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县,少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然而,宾县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发展。借助开发区,宾县搭建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集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了招商引资战略升级,并为长远发展积蓄了潜能。宾西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同时证明,发展园区经济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发展园区经济,可以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土地向规模效益集中,进而带动村镇改造,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长久动力和活力。
对策 整合资源科学发展
委员认为,发展园区经济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哈尔滨市应积极借鉴兄弟城市经验,把园区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重新评估做好新一轮发展规划
摸清现状,审视已有规划,进行重新评估,高品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前瞻性地做好新一轮园区发展规划:
———把园区规划与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及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
———规划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和集聚优势;由求商、招商向选商、择商转变,确保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下大力气引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制定政策,解决各区、县(市)盲目引进和相互竞争问题,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同质园区集聚。同时,规划要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有序发展各级各类园区经济
整合资源,集中必要财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区县(市)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科学有序地发展各级各类园区经济,建议深入研究、科学发展以下五类园区经济:发展壮大现有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新区);整合提升现有区县(市)工业园区,重新规划布局,研究出台支持政策措施;积极创建都市工业园,明确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搭建增强发展后劲的新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哈尔滨市应以对俄、对韩为主攻方向;大力支持大学(所)创办科技园和孵化基地。
破解园区建设“瓶颈”问题
突破土地“瓶颈”,正视土地“红线”问题,向政策要土地,向规划要土地,向管理要土地,向闲置和空闲要土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应从财政支持、争取银行贷款以及市场化融资三个方面来解决;破解环保难题,实行环境评价,加强环保审批管理,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利废企业入园,对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应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启动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加强政策支持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领导和政策支持。目前,哈尔滨市园区缺少一个综合的管理机构,市政府可考虑成立园区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园区建设和发展进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制定实施统一政策。利用财税杠杆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加强财税政策对发展园区经济的引导作用。
———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提高软环境方面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两制”、“三个一”的服务机制;健全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中介机构,建立园区内局域网,提高园区整体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园区服务协调机制。
建言委员:
徐树红 陈 健 张劲松 于志平 倪小平
王明才 范 华 李照阳 庞 军 梁志强
李宏君 高长元 白 云 王继伟
园区经济是指在规定的区域内,通过科学规划、特殊的政策、配套的设备、完善的管理和服务,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
截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共有57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557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27.8%,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46.2亿元。
哈尔滨市园区环境建设投入每平方公里不足4000万元,苏州工业园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已达3.8亿元。苏州工业园比哈尔滨市起步晚,但启动后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100亿元。杭州市工业功能区2004年起步,现在总产值已达1949亿元。
他山之石
园区经济拉动沈阳经济快跑
今年一季度,哈尔滨市投资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后,特别是同一发展区域的沈阳市明显高于哈尔滨市。
沈阳市投资规模从2001年低于哈尔滨市到急速高于哈尔滨市,同属一类区域的两座城市,短短几年有这么大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沈阳市工业规模投资大、且再投资潜力巨大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沈阳市以发展园区经济为重点,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铁西老工业区改造和沈北新区、欧盟经济开发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同时,沈阳市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园区已经真正成为吸纳投资的“洼地”、聚集人才的“高地”、兴业发展的“重地”和客商发财的“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