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菊新近照。
“一个山区的病人,能摸到我这里,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如果再排队等我的门诊,还得住店。不如我多加个班,让他们早点回家。”
“医生开药前,要问问病人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这就像吃饭,有条件的吃鲍鱼,条件一般的吃炒菜,条件再差的吃烩面,钱多钱少,都要吃饱。”
“我的手机和家里电话都是公开的。每天电话不断,确实带来很多麻烦。但一到过年过节,几百条祝福短信都是病人发的,我觉得当医生真好!”
这是一位著名妇产科专家的朴实话语,她被病人称为“菩萨心肠”。
张菊新,河南省人民医院妇儿临床医学部主任、妇产科主任,今年52岁。她从医30年,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感动了无数患者,让无数重症患者走向新生。
累倒在手术台上
2006年2月22日9点,张菊新的第一台手术准时开始,接受手术的病人患巨大卵巢肿瘤。
刚上台10分钟,张菊新突然呕吐不止,晕倒在地。
“她全身都湿透了,衣服上沾满了汗液和呕吐物,看上去痛苦极了……”抢救现场的同事说。
“手术病人没事吧?”这是她醒来后的第一句话。
专家诊断,张菊新患的是急性心肌梗塞,需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一名住院病人听到张菊新病倒的消息,哽咽着说:“她是为了俺们病人累倒的啊!”
一天做四五台手术,对张菊新来说是家常便饭,她甚至创下了一天8台手术的纪录。
救人的事比天大
在张菊新心里,救人的事比天大。遇到危重病人求救,无论白天黑夜,她都是随叫随到。作为河南省妇产科的学术带头人,张菊新还承担着全省的妇产科急危重症救治工作,其他医院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常请张菊新会诊。
一天中午12点,刚下手术台还没顾上吃饭的张菊新,接到几百里地之外的某县医院的紧急求助,说一位产妇发生危险,已经3个小时了,急需她去帮助。
张菊新立刻拦了一辆出租车向县城驶去。路上,她通过电话向那边的医生一边询问情况,一边指挥抢救。当她赶到手术室时,病人已处于严重的休克昏迷状态,盆腔内填塞了大量纱垫,但仍不停地出血。她询问完病情,重新制定抢救方案,亲自主刀。在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病人,几乎无生还可能,但在她的全力抢救下,奇迹发生了,病人竟然被救回来了,现在母子健康。
为病人“掰”着花钱
张菊新看病有个原则有个习惯:详细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她深知,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医生要为病人“掰”着花钱。
今年春节前,有一位来自偏远农村的妇女患了宫颈癌,必须尽早手术治疗。但她的丈夫不久前在车祸中丧生,家里又有孩子要上学,经济条件非常差。她慕名找张菊新看病时,连借带凑了5000元。可是,像她这种病情,住院治疗至少也需要1万元。病人听说后,一下子泣不成声。她说:“张主任,说什么我也借不来这么多钱,我不治了。”
张菊新心里一沉。她知道,病人一旦走了,就再也没有手术机会了。于是,她极力挽留病人,保证尽最大努力为她节省费用。病人被张菊新的真诚所感动,终于住了院。
数不清的“穷亲戚”
在医院里,张菊新经常领着一群穿着土气的农村病人,忙前忙后,跑上跑下。刚开始,同事们都以为是她老家的“穷亲戚”,后来才知道,原来都是素不相识的病人。
对于张菊新来说,所有的病人都像“亲戚”。每次为患者做完妇科检查,她总是轻柔地帮助病人穿上衣服,扶下检查床,再谈病情。这些连进修医生都不愿做的事,张菊新却做得那么自然,成了多年的习惯。一位患者说:“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我一下子有了尊严感。”个别农村患者妇科疾病很重,下身散发出的恶臭常常让人掩鼻,可张菊新没有一丝嫌弃,她甚至从来不戴口罩。她说:“刚当医生时,确实熏得想吐。闻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再说,医生戴上口罩接诊,会让病人有种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