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众亲切称为“田坎书记”、“农民书记”的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病逝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走了整整七里路。邓平寿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我坐在小车里,农民不会来找我说话。
当地的群众从来不把邓平寿当做“官”,而是当做兄弟看待。群众对他感情如此深厚,是因为他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农民的问题在地里”。在地里解决农民的问题,最符合农民的利益。邓平寿在镇长、镇党委书记位置上干了10多年,既有资历,也有能力,但却一点都不像“官”,更像一个行走乡间的“服务员”。在70多平方公里的虎城镇,他下乡从不坐车,而是靠双脚一村一组地走访。他说,正是因为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尊重,才能一呼百应,带领群众完成一个偏远农村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在全县第一个实现全镇100%的村、85%的组通了水泥路。他的勤政、廉洁给农民带来的是真真切切的利益和实惠。
如今在一些地方,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愿意下去,不愿意跟群众交谈,甚至认为那是已经过时的工作方法。他们只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群众上门来反映问题。虽然有的地方门是好进了,脸也好看了,但是,群众办事却还是那样的难。说到底,这些基层干部的头脑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
“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折射出了一个领导干部的爱民情怀、暖民情结、公仆之心。邓平寿以及孔繁森、郑培民等领导干部的好榜样,他们想的是群众的问题,谈的是群众想要解决的问题,做的是群众盼望解决的实事、好事。农民的炕头,农民的田里,这些“第一线”频繁地出现他们的身影。这些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正是因为拉着群众的手,有一颗爱民的心,才不满足于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的倾诉,将群众放在为政的第一位置,将群众的问题及时化解在第一现场。
“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折射出了领导干部主动的责任意识。作为党员干部,俯下身子,走出车子,在地里发现农民的问题,在地里解决农民的问题,这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体现出的是一个领导干部主动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的责任心。相反,坐在办公室等着群众上门反映问题,让群众多跑了腿,那就是被动地解决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没能积极主动地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这样的领导干部不能算作是好干部。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大课题。在这个大课题之下,有许许多多的子课题。这些子课题,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领导干部去破解。将农民的问题发现在地里、解决在地里,就是一个很受群众欢迎的方式。(周恒祥)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