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容祖儿的三种方式
口述/梁文道 记录/杨一
过去人们常说,香港是文化沙漠。
我说香港空虚,是从生存意义角度上说。 对于底层社会来讲,边缘劳工想的很简单,就是生存。这样的人,偶尔会抱一种幻想,就是往上流动。如果我在果栏打工,我就知道我再怎么流动,也流动不到半山去,但是可以把希望放在另一个地方,所以就赌博。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马会马场投注的都是劳苦百姓。他们赌得最狠,因为这些人最需要赌博,他需要那个希望。 很多社会主流媒体的人批评,说他们明明有机会存钱怎么不存。那也很容易理解的,我天天在果栏打工,好不容易在赌场赢了好几千块钱,会把它存起来吗?当然不!我立刻花天酒地当一回大款,又回头继续搬水果。 而那些高级打工仔(所谓的白领阶层)其实好不了多少。为什么呢?香港人过去这种靠地产带动的经济,使得香港人把楼房看成是人生终极目标。他们唯一想的就是:我攒够了钱,就能够“上车”。“上车”这个说法很妙,仿佛城市是一辆疾驶的列车,快速往前奔,“上车”的意思就是我赚了钱,买了第一个房子,哪怕再小一个房子,就上车了。上车后怎么办?我就努力一点,跳到更快的车。大家理想都是这个,可是最后你换到的是什么呢? 比如说那些中产阶级朋友,费了很大力气赚到了钱,有了个海景房,可他看不到海景,因为每天下班回来可能10点11点,累得不行了。香港豪宅广告很好玩,标榜几个东西 :一、海景,就是说香港的楼房价格决定于你能看到的海景。越是豪宅,看到海景就越多。所以香港人的财富地位,是从楼房能看见多少海景的面积来决定的。维多利亚港湾两边的楼房跟地形,可以划一个财富与地位的等高线。住得越高,看到越多海景,财富地位以及权力就越高。李嘉诚在山顶,这就是最有地位的人。二、还有要有会所,五星级酒店会所。平时没人去用,大家没空,也就只是小孩呀家庭主妇偶尔用一用。 理想生活没得到那怎么办?大家就想另一件事儿,得提早退休,享受生活。 所以香港人是很空虚的一群人,大家要即时的刺激,我常常说,香港表面上是国际大都会,其实是个部落社会。 部落社会特征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想法都很接近,喜欢的东西都一样。而真正的国际大都会是分化的,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次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香港大部分人要过的生活是同种模式,白领下班后最好的娱乐就是去吃自助餐、唱卡拉OK,到了卡拉OK唱的居然还是同一首歌。 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边,资本家不能够只有硬资本,他还要有软资本——文化资本。纽约的地产爆发户特朗普,发财后赶快去恶补一下怎样欣赏歌剧,以此增加文化资本。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发了财,他也想办法显示文化,去买达芬奇手稿。但香港很怪,有钱人讲究的是买更贵的名牌。大家都买LV,LV这种名牌有特种服务的。人家都用那个,但我的是订购,和别人不一样。 许多香港人喜欢听容祖儿。只不过是劳苦大众听唱片,有钱一点的听演唱会,再有钱的老板就可以到后台去抱抱她。所以你看香港没有文化资本的差异,大家只是有硬资本的差异。 香港为什么那么多“奔驰”?欧洲人很有钱,也不见得满街“大奔”。但香港人喜欢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在文化上是缺乏依靠的。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