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翁倩茹
回归十年,万众瞩目。香港不少媒体拿出专门版面,评价十年功过。由13家香港新闻单位合办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十件大事评选”近日揭晓。十多万香港市民投票选出了心目中十件大事,其中,“香港回归”以8.4万高票称冠。
其它大事还包括:抗击SARS、抵御亚洲金融风暴、香港协办奥运马术赛、CEPA签订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
《星岛日报》辟专栏讲“古”论今
香港《星岛日报》,是由胡文虎于1920年创办的中文报章,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澳洲等地设有分部,读者主要都是定居海外的华人。为了庆祝回归,他们特别开辟了多个专栏,讲“古”论今,给海内外华人一个香港“全景”。
在“名人专栏”版面,专栏撰稿人清谈在《庆祝特区成立10周年》中写到:“10年前,当1997年7月1日午夜钟声响起之时,香港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当日身在此地的每一位均忘不了那场看似永无休止的暴雨。有人曾打趣地说当天的倾盆大雨来得正合时宜,把150年来的殖民屈辱及污秽冲刷掉,同时亦有人忧虑豪雨为悲伤降临的凶兆……回望过去10年,深思后认定1997年6月30日的雨量颇为适中。不单洗却了沦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污垢,尽管其间熬过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艰难日子,它还是把香港带到繁荣昌盛的新路上。”
《文汇报》“政商名人话回归”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世界的综合性主流报纸,其重点是报道中国各方面的新闻。在回归方面,他们可谓“开足马力”,特辟《香港回归十周年回眸变·不变》系列,开辟了“政商名人话回归”、“最新消息”、“最新评论”、“图片新闻”、“普天同庆”、“香港今朝”、“寄语香江”等诸多栏目,表达了回归之情。
仅6月20日一天,《文汇报》便有多个栏目论回归。
“政商名人话回归”栏目刊登了《姜恩柱从未“告别”香港》一文。《文汇报》驻京记者深情地写到: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本报记者在人民大会堂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姜恩柱。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前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首任掌门人,有过5载香江岁月的姜主任,由于工作繁忙,在港期间从未进过电影院,也仅有为数有限的逛街经历。然而,对于香港,这位走遍天下的老外交官却有着十分深切的感情。虽说离港已有5年,他却从未真正“告别”香港,一句“港商在你们省市投资情况怎么样?”已成为他在内地各省市调研考察时的永恒问题;5年来,在他的书房中,始终珍藏着香港友人临别时赠送的礼物。
“最新消息”则披露《回归10年52%港人感高兴》。根据香港研究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在1293名受访的香港市民中,大部分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以及《基本法》在过去10年实施的情况感到满意,并有43%受访市民对国民身份认同有所增加。
《大公报》社论大唱回归赞歌
香港《大公报》是世界著名华文报纸之一,目前行销148个国家和地区。在回归10周年之际,报纸发出多篇社论,证明回归10年,香港走得更好。
评论员可严教授在《十年回归带来经济动力》写到:在遭受城市经济转型痛苦之际,香港迎来了“九七”回归。十年来,中央政府几度直接出手帮助香港渡过经济难关,大型国企陆续来港上市,强化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回归10年,内地强劲的经济势头带给势头渐弱的香港极大发展动力,香港对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贡献,多年来正在得到丰厚回报。有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动互补关系。至2004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内地的香港资金累计达2330亿美元,占内地外资直接投资总额的44%;同期在港的内地中资企业2000多家,投资额2200亿美元,成为香港最大的外资来源。中资企业经营范围几乎遍及香港各个经济领域,其中在航运与旅游业占25%,银行存款额占23%。”
在《香港失去民主自由了吗?》一文中,徐学江写到:香港现在是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它的代表频繁活跃在各种国际场合。陈冯富珍女士2006年11月在世界卫生大会特别会议上还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这样重要的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总干事,成为第一位出任此职的中国人。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目前特区护照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免签证。
“试问,香港人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风光?回归前的150多年里,包办他们一切对外事务的是殖民统治者英国人,他们从未有过在国际上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少香港报纸开辟栏目专评回归十年 本报记者 陈秋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