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最近有两条见义勇为的消息让人思考:本月26日晚,江苏籍千万富翁戴俊在西安制止劫匪当街抢劫时被3名匪徒乱刀刺死。案发后,有目击者向警方提供了3名匪徒详细的外形信息,甚至有人称听到3名匪徒中有人操西安口音,但纵观戴俊与匪徒搏斗的全过程,无一人上前施以援手(详见本报今日A2版);而就在这一幕发生的前两天,南师大学子单荣在南京中央门地区制止小偷行窃时遭报复被捅伤(详见本报25日A8版),单荣身中4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单荣被刺的时候,附近人来人往,但始终没人过问,直到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发现单荣奄奄一息才拨打了110求救。
我们常常会称赞那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为英雄。的确,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必定在人格和道德修养层面有其过人之处。就像单、戴两人,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路见不平一声吼”。如果单纯用一般价值观来判断的话,这样做的代价似乎“过高”。他们两人,一个是坐拥千万身价的富豪,一个是有着美好前程的“天之骄子”,与歹徒浴血搏斗保住的不过是弱女子们的手提包而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见义勇为从来就是一种反映个人道德修养的举动。见义勇为本身不仅意味着超出自己需求的付出,其代价在很多时候就是流血甚至牺牲。尤其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尊重知识与财富的时代,戴、单二人因其身份的独特,其义举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这些,显然更不是用金钱就能够简单衡量的。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英雄们要面临着歹徒“狗急跳墙”式的反扑,往往因此受伤甚至牺牲生命,这也是社会上有人提出“普通人不提倡见义勇为”的基本依据。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英雄们见义勇为本身出了问题,相反,这其实是在拷问大众的道德和勇气。为什么英雄站出来后反而孤独,为什么英雄吼出来后无人响应?说到底,是“莫管闲事”的劣根性在起作用。戴俊和单荣两人在目睹劫案的初期都选择了高声喝止,这在警方看来已经是一种“见义智为”,如果当时身边的群众能够跟随英雄一起发出正义的声音,那匪徒大多会选择落荒而逃甚至就此投降。遗憾的是,更多的人恰恰在英雄最需要的那一刻保持沉默。
前天,戴俊用生命解救下来的宝鸡女孩孙某哭倒在恩人灵前,连声说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而时至今日,被单荣解救得以逃离现场的女子仍未露面,更没有前往医院探望抢救中的单荣。我们不禁要问,你,还要等多久?
朱昕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