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地铁里,几位市民匆匆从“庆贺回归10周年”倒计时牌前经过。香港各界群众都怀着兴奋的心情,迎接回归祖国10周年这一时刻的到来。特派记者贺文兵摄
1997年7月1日凌晨,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庆典上,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亲眼目睹神圣庄严的历史一刻,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万岁!”
10年过去了,谈起香港回归的难忘情景,记者注意到,曾宪梓的眼中仍有泪光。他说,香港回归祖国,不仅是主权的回归、领土的回归,最重要的是人心回归,10年来,港人对祖国的认识、对民族的认同与日俱增,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信心更强。
回归后的香港,在中央的支持和全体港人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巩固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更迎来了香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香港的人心回归是必然的!”说到这里,曾宪梓加重了语气。
曾宪梓以香港工商业为例,港人十年前到内地投资,主要是集中在劳工密集型行业,以“三来一补”居多。十年后的今年,几乎香港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已经北上投资、发展。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香港的企业为国家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国家的改革开放,与此同时,港企也从国家的高速发展中获得广阔空间和良好效益,单是在珠三角,港企的雇工就高达1500万人,远高于香港现有的人口。假若没有内地的土地、劳工和广阔的市场,香港的企业能有今日的规模和效益吗?
放眼如今的香江,回乡探亲、旅游、工作、养老的香港人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香港青少年交流团、夏令营,更是频频北上,亲近祖国、认识祖国。看看今年“五一”解放军驻港部队军营开放,香港市民通宵排队的热烈情景,听一听今年“五四”青年节四万香港青年聚集大球场的欢呼声,曾宪梓认为事实说明一切,对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政府的信心加强,促进了香港的人心回归,而香港的人心回归,又成为稳定香港的重要力量。
2004年,香港曾进行过一场“爱国者治港”大讨论,事过境迁,回头再看,这场讨论的发起人之一曾宪梓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正是有了这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者标准大讨论,真理才越辩越明,大家认识到,在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先有一国,后有两制;“港人治港”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是爱国爱港人士治港;“高度自治”是在基本法框架内的高度自治,是中央授权下的高度自治。经过讨论后,香港社会对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凝聚了共识。
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而人心回归的大门为所有的香港人敞开。
记者手记
香港路名有了中国味
特派记者 刘颖
香港路名有了中国味
记者第一天抵达香港时,一路上各种拗口难懂的路名搞得人眼花缭乱,到了酒店连一个地名也没记准。酒店服务员告诉记者,香港的路名大多使用英语,为了让那些不懂英语的香港市民也能看得懂路名,当时香港政府就将英文路名直接转化成了中文,所以,就造成了冗长难记的香港路名。
在香港,带着殖民地味道的路名遍地都是,以记者入住的酒店为例,它属于湾仔地区,附近带着洋味的地名有“轩尼诗道”、“骆克道”、“谢斐道”、“摩利臣山道”等等,当地人说,这些路名都是当年政府根据英国名人录取的,其中不少名字已成为路名的人还曾是香港的高官。据说,香港回归后,有人曾经对香港的路名表示过异议,认为香港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用外国人的名字作路名?但如果迅速改名,很多香港人特别是香港老年人会一下子“迷路”,于是旧路名被沿用。但记者注意到,回归后新修建的道路,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有了中国式的名字。一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青山湾附近前两年修了一条路,取名“清水湾道”,名字就很有中国特色,也容易记。而记者昨天坐地铁时发现,新开通的地铁东涌线赫然有了“奥运”站。
我想,随着普通话在香港的广泛推广,将来会有更多的香港道路充满“中国味”,而这些道路,必然会带给港人更多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