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调查丰台区、崇文区、海淀区100位居民 他们回忆香港回归前夜情景——
七成市民电视观看回归仪式
民间书法家当年“自办”报纸庆回归 电影导演贾樟柯:回归夜酒是欢庆最奢侈的享受
10年前的今天,中国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后,在香港回归的当晚,即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分秒不差,中国国歌在从香港会展中心传出,通过电视转播,并被世界铭记。
对于回归前夜,身处北京、香港,能亲身经历回归那一刻的人来说,无疑是幸福的,记者通过采访这些历史见证者,从生活点滴还原当年的激动时刻。
本报记者调查了北京市丰台区、崇文区、海淀区100位居民,10年前,他们中的70多人,都是在电视机前感受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虽然10年过去了,他们几乎都还记得当时升降旗的场景。
回归时刻
1997年6月30日
23时42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23时56分降旗、升旗仪式开始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
7月1日零点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7月1日凌晨0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讲述人马万成(中学教师)
全家人目不转睛看电视
北京市十七中老师马万成告诉记者,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晚升国旗的一些小细节。当时全家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英国的国旗下降,中国国旗随着国歌缓缓升起。
马老师回忆说,在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的那一秒,五星红旗“啪”的一下就被鼓风机吹起来,开始在会展中心里飘扬,“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我5岁的儿子在屋中间拍着手又是蹦又是欢呼。”
马老师回忆说,回归仪式举行后不久,他家附近北京物资学院的大学生们就走上街头,成群结队地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表示庆祝。他也陪同家人走上街头,“当时大街上人挺多,大家都跟约好了一样!直到凌晨2点钟回家的时候,大街上还有很多人。”
马老师印象深刻的是街头的人群里有个小团体,是几个大学男同学穿着庆祝香港回归的文化衫,在马路边边走边大叫“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年,不能再等了!”
讲述人马文(软件公司销售员)
妈妈在香港哭了
22岁的马文今年大学毕业,在海淀区一家电子公司从事软件产品的销售工作。香港回归那年,她的父母正在香港做生意。她告诉记者:“当时奶奶因为身体不好,需要提前休息,我为了看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一个人在客厅里守到凌晨,看完后我就给远在香港做生意的爸爸妈妈打电话。”
“当时他们刚到香港1年,生意不稳定,对那里的气候也不太适应。可能是当天晚上太激动了,我听见妈妈在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哽咽。”马文回忆说。妈妈在电话里告诉马文,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听奶奶的话,不要和奶奶顶嘴。“她还告诉我,香港回归了让我多读读书,扩大阅读量,还要学好英语……回归后,心理上感觉会离爸爸妈妈更近一些。”马文说。
讲述人樊国忠(民间书法家)
“自办”报纸庆回归
今年50岁的樊国忠是北京一所职业学校的老师,写得一手好书法,曾经在很多杂志和报刊上发表过作品。
香港回归的时候,民间一些组织和单位都在筹备香港回归的演出和各种出版物,他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策划了一台演唱会,还出版了一期报纸。
樊国忠骄傲地说,演出和办报都是老师们自己完成的。“平时学校办的报纸都是行业报告,而这次全部做香港回归的内容。当时编委会给我打电话约稿,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一分稿费都没收。”
讲述人贾樟柯(电影导演)
回归夜我喝醉了
1997年,贾樟柯的《小武》拍完了,好久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中国新一代写实电影的高峰与开端。不过,在拍完《小武》的那段日子里,贾樟柯都一直躲在一间小屋子里完成后期制作。而回归的脚步也给了这个年轻人其他的奢望。
贾樟柯说,1997年自己还是一个小导演,那个时候人们更多的把他叫做“地下导演”,因为没有合法的拍摄手续以及大量的拍摄资金,他能拍摄的东西其实限制很多。但他认为,1997年自己活得还是很充实的,“在年初我就开始盼望:香港要回归了,回归那天是啥样子?”
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整两个月的贾樟柯,在回归的那一天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他说,早早就把电视机打开收看新闻了,专门等待回归的那一刻的政权移交仪式。他和剧组里的最好的几个哥们儿一起目睹了那个时刻。酒,成了欢庆的最奢侈享受。
贾樟柯回忆说:“从来没有那么痛快地喝过酒,不知道是为什么,那天心情特别好。”贾樟柯并不记得他喝了多少酒,但他说,的确是醉了好几天,不胜酒力的他,其实那天是很想出去走走的,感受一下广场上的热烈气氛,但是没想到自己喝醉了。那个时候比较艰苦,有酒喝就是一种幸福。
本版文/实习生徐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