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高小华代表作:《为什么》(1978年)作品影响:伤痕美术的开端对四川画派的观点:黄金时代已过
罗中立
《回家》
画家:罗中立代表作:《父亲》(1980年)作品影响:四川画派的标志性作品对四川画派的观点:再也画不出《父亲》
画家:庞茂琨代表作:《触摸》(1997年)作品影响:四川画派的新一轮蜕变对四川画派的观点:正因精神开放而改变
本报北京专电今日,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城市乌托邦”在北京中外博艺画廊正式开展。在昨日预展中,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罗中立、高小华、钟飙、庞茂琨、冯斌、张奇开等艺术家均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呈现了四川画派自伤痕美术起近30年的发展史。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年轻的当代艺术批评家何桂彦透露,本次画展共展出了80位川派艺术家,130幅作品,耗资百万,是近年来四川画派难得的艺术盛会。
而据了解,尽管《父亲》因为布展场地的限制未能到场,但包括高小华的代表作《为什么》在内的许多天价作品都在展览上亮相,单幅作品的估价最高达到了千万元人民币。何桂彦表示,由于要将许多已被美术馆和私人收藏的经典作品重新请来展览难度很大,因此本次展览,在展出代表作品的同时,还用文字形式将四川画派的历史进行了整理。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除了一些川派大腕艺术家的名作,还有许多年轻艺术家的新鲜之作,有艺术家甚至把笔触伸向了正在建设的重庆大学城,许多现场的川派艺术家在看完一幅名为《回家》的作品后恍然大悟:“这是大学城的建筑啊,居然‘挂’到北京来了。”
据悉,承展方北京中外博艺画廊隶属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以“学术探究,展示交流”为宗旨,积极推动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尤其对中国当代艺术颇为关注。而本次画展被当作是四川画派的聚会,因此包括罗中立在内的许多画家都是无偿提供画作参展。
四川画派流变:从“伤痕”到“模糊”
高小华的代表作《为什么》诞生在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初期,反映了文革时人们的迷茫状态。高小华表示,这幅作品是四川画派伤痕美术的一个开端。昨日,高小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四川画派的黄金时代。看完了现场作品后,高小华认为,1985年四川画派达到一个成熟期之后,就开始走向低谷,而原因,他也说不清楚。
虽然只带来新作《憩》,但罗中立表示和27年前的《父亲》一样,视角依然在农村,他的风格不会改变,农村题材会一直画下去。罗中立说,其实从画法上讲,现在的许多学生已经能画出《父亲》,但《父亲》的真正意义在于,在那个特殊年代,他表达了自由、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神时代的终结,人时代的来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他自己已很难再创作出像《父亲》一样的作品。
庞茂琨愿意谈起《触摸》。因为从1985年到199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里,四川画派似乎渐渐消沉,人们能记住画家的名字,却不再提四川画派。庞茂琨说,但在《触摸》诞生之后,“许多人开始模仿这种模糊的创作手法,四川画派的符号再次出现”。庞茂琨认为1997年是四川画派的一个重大变革期,许多四川画派的新兴艺术家不再仅沉迷于前辈的作品,精神大大开放,不断地从西方艺术中寻找灵感,再变为自己的风格。因此在庞茂琨看来,四川画派正在开启新一轮复苏。
两大画家表演行为艺术
罗中立陈丹青现场一起玩倒立
罗中立在美国读书期间,就和陈丹青在纽约街头,同中国的留洋艺术家们一起和纽约警察“捉迷藏”,甚至还和陈丹青玩倒立。自此,他们两人有了一个君子协定,每次见面,都要以倒立作为见面礼。陈丹青两次来重庆,因为各种原因,和罗中立错过,因此陈丹青曾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和罗中立再玩倒立。
昨日,在画展现场,两人不期而遇,立即作出决定,要在现场兑现承诺。只见刚刚还非常严肃的两个艺术家,迅速变成两个顽童,陈丹青取下了眼镜,而罗中立也将手中的资料交给记者代为保管。罗中立宣布“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在现场作一个行为艺术”。两人先蹲在地上,然后用手试了试,一同高喊一二三,然后迅速倒立起来,现场笑声一片,不过两人倒立的时间很短,不足2秒,现场的观众都不满意,纷纷要求再来一次。两人都表示年龄不饶人,罗中立透露:“陈丹青年轻时是倒立高手,还可以进行180°的翻转。”
“四川画派中学生必须和老师不同”
在昨日的采访中,我们不断询问四川画派的特点是什么?庞茂琨的回答比较有趣,他先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师生关系,他本人是罗中立的学生,而罗中立的儿子罗丹又是他的学生。他告诉我们,如果把三个人的作品放到一起,绝对没人会看出这三人有什么师承关系,因为作品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
庞茂琨表示,在四川画派中,一个学生和老师画得一模一样,或者学生画得比老师好但风格雷同,都是可耻的。在四川画派中,如果要想出师,那你肯定要有自己独创的东西,也就是说四川画派的艺术家,都是艺术界先锋,要引领一种艺术潮流。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四川画派可以自成一体的原因。
特派记者 巫天旭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