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第一代企业家日渐老去,新的一波财富继承高峰期已经到来。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民间积累的大量财富以及创造财富的企业机器,也正面临着代际转移。
根据中国的传统,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在培养儿女的做法上,华人圈子大抵很相似,例如“超人”李嘉诚把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锴送到美国留学,归来后进入企业。
据说李嘉诚在儿子八九岁时就让他们去旁听董事会,并且有意培养他们的商业精神。
除了那些顺利完成交接班的民企之外,还有许多民企正面临着无人接班的困局。在资本的盛宴之下,一些民营企业正在遭遇“接班荒”,此现象呈蔓延之势。其中困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子女“志不在此”,自身不愿意接班;二是子女“能力不济”,无法承担接班重任。
而在西方社会,很多企业家,尤其是高科技类的创业者,更希望把身后的财富留给社会,例如微软主席比尔·盖茨,目前已经退居幕后,他已多次表示要把大多数的个人财富留给社会。
严介和传位 “人人都想当老总,我当了21年,已经厌倦了。”
此刻的严介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或许将接下“最富争议的富豪”老爸的班,执掌太平洋建设。
无疑,在严介和21载的商界生涯中,2006年是一道关。代课教师出身的严介和即便在太平洋集团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承认面临生死大考。但是这一年,他两鬓的头发开始白了,虽然没有白太多,但是严介和总是习惯性地摸摸鬓角。
他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奇迹般的经营业绩。2006年,荣升胡润富豪榜榜眼的严介和,号称拥有125亿元资产,而严介和的“太平洋系”资产更为庞大,这是一个号称拥有2700亿元市政基础设施订单、兼并27家亏损国有企业的建设集团。
然而,表面风光没有维持太久,当经济界向这位财富新贵投来敬仰的目光时,太平洋集团迅速陷入了债务旋涡。从2005年12月30日开始,第一家向严介和讨债的银行——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对太平洋建设集团的7000万元贷款本息申请诉前保全。
事情源于2003年9月,由于接到了政府价值1亿元的大单,中国银行南通分行最终决定给予太平洋建设集团分公司——江苏江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严介和个人同时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这笔共分三期的贷款,在顺利执行了前两期的合同之后,江苏江海没能归还最后一笔2500万元的贷款。随后,浦东银行、广发银行等9家银行同时向严介和的太平洋系发出了类似的“讨债”要求,累计4亿元银行欠款。
说起他从“誉满天下”到“声名狼藉”的过程,严介和语调激昂:“我们企业家就应该受委屈,因为我们有承受委屈的能力。”他强调,即便在这样一年,太平洋也没有出什么大乱。
选择在2007年退休,对严介和的家族来讲是一个时间关键点。严介和对自己的安排非常满意,他声称自己对商业毫无兴趣,但是却发现了儿子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他恰恰相反,儿子很喜欢商业上的东西,也喜欢跟随严介和参加一些商务谈判。
但是在严介和看来,太平洋是复杂的,而儿子是单纯的。把一个数万人的企业完全交给一个孩子,他并不放心。“让他从基层干起,最重要的管理还是要交给管理团队。”这是严介和对爱子的培养计划。
然而6月28日,严介和却又致电记者,矢口否认接班人是其子严昊,并声称“严昊要接我的班起码得20年以后”。
不过,严介和透露,新接班人既非纯粹的内部提拔,也非纯粹的空降兵,而是“一半属于空降性质、一半属于内部提拔性质”。这是严介和首度开腔对外透露接班人的来源。
在电话中谈到这个传言,严介和提高着嗓门反问记者:“严昊怎么可能接我的班呢?”他直呼儿子的大名,连连表示:“小孩怎能坐这个位置?哪怕天才,不修炼到四五十岁,都不可能接我的班。”
据透露,严昊毕业后,将先进入太平洋建设下属的一家子公司,但严介和拒绝透露具体企业的名称。可以肯定的是,严昊将不会出现在今年7月的集团董事局扩大会议上,该次会议上将宣布新接班人人选。严介和说:“严昊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
接班人难题 随着第一代创业者的年龄不断增大,接班人问题正在不断显现。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企业,应该交给谁?
以“接班人问题”尤为突出的浙江地区为例,2005年由浙江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等发起的《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结果令人担忧——256名企业家中,仅37位明确希望企业由子女掌管;98人愿聘请职业经理人;另有121人“还没想好”。
创业者的担忧 对将企业从零开始打造,经过许多风风雨雨才做到一定规模的创业者来说,无疑这个企业就像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交给子女或者家族内的嫡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总的来说,企业家们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子女有没有能力挑起这副重担?
有些企业主的子女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没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经验,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管理能力与掌控大局的能力。所以,即使经过一定的培养,子女真正能否接得起班,也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如何规避聘任职业经理人的风险?
当子女接不了班或者没有兴趣接班的时候,“赶鸭子上架”并非明智之举。因此,选择和培养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作为接班人,也被有些企业主悄悄提上了议事日程。到目前为止,真正这样做的企业并不多,因为许多创业者对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疑虑重重。
第三,一手创办的企业退休后会不会垮掉?
这是许多企业主最害怕也最难接受的事情,毕竟,他一生的成就感都系在这个企业身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有些企业主很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子女,有些在子女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安排在企业的基层进行锻炼,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也有些把子女与企业的骨干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让他们相互竞争、共同成长。
民企二代们的想法 鲁冠球鲁伟鼎父子、茅理翔茅忠群父子、苏增福苏显泽父子等,这些被视为父子创业典范的,常常在各种场合被人们提起。有些创业者也是煞费苦心,在子女小小年纪就将其送到国外或国内条件最好的大城市,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在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但恰恰是这些被早早送出去的孩子,绝大多数并不愿意接替父辈的权杖,他们的想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认为接班压力太大。不少民营制造类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但想真正做大很困难。父辈创业的压力、开拓市场的压力,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感到接班压力太大,更向往轻松自在的生活,所以不愿接班。
(2)不想在现有模式下接班。“我的父辈确实依靠勤劳来创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经营到了一定规模,仍然在按照老的那一套来操作。我觉得我这一代人创业应该有新的方式。”这是大学刚刚毕业一年的陈先生的说法。
(3)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工作。这是企业在小城市或者比较边远的地区的民企二代们普遍的想法。
(4)希望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对于在大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那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他们更注重经营中的文化内涵和业余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同时也大都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而不是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一切都围绕创业而转动。
(5)想创立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是既有远大抱负,又有专业技能的民企二代们比较普遍的想法。他们认为父辈们所从事的行业只能赚个加工利润,既辛苦又没有挑战性,他们更希望能开创自己心目中的朝阳行业。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