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春城晚报》拍到的滇池蓝藻。据拍摄者介绍,当时他们在滇池岸边看到的蓝藻像绿油漆一样粘稠。 |
暴发?大量富集?滇池蓝藻引出文字争议
■新华社“滇池蓝藻暴发”报道遭滇池管理局反驳
■滇池管理局表示滇池蓝藻只是“大量富集”
自太湖蓝藻暴发之后,昆明滇池蓝藻也引发关注。6月26日,新华社刊发题为《滇池蓝藻再次暴发不会威胁饮用水安全》的消息。该报道被大量转载。28日,新华社又发出一篇题为《两颗“高原明珠”两种不同命运》的报道,将洱海与滇池两个城市近郊湖泊近年的治污效果进行对比。
6月29日,针对“滇池蓝藻暴发”的报道,滇池管理局召开新闻通报会,否认了“蓝藻暴发”一说,称只是蓝藻“大量富集”。至此,滇池蓝藻现状出现两个版本。那么,滇池究竟有没有暴发蓝藻,“暴发”与“富集”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
反驳
滇池管理局局长马文森
蓝藻没有暴发只是大量富集
6月29日,滇池管理局局长马文森在通报会上表示,滇池蓝藻在1999年和2001年暴发过两次,但近年来由于治理措施不断加强,加之雨水条件有利,今年滇池蓝藻生长量较往年明显减少,虽然局部水域蓝藻浓度较高,水体确实呈明显蓝绿色,但以目前滇池蓝藻的范围和强度而言,尚不能称之为“暴发”,只是“大量富集”。
马文森和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李晓铭还分别出示了一个证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与滇池水体中藻类数量高低呈正比关系的叶绿素a的数据。他们表示,该数据表明今年1至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蓝藻生物总量偏低,发生的区域也没有大的改变。同时,根据1999年至2007年滇池外海的年平均值监测结果和变化趋势看,叶绿素a年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99年最高,今年最低。
虽然各项数据表明今年滇池蓝藻数量比往年少,但马文森称,现在蓝藻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未来蓝藻发生、发展的趋势。
回应
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伍皓
暴发还是富集 争论用辞没意义
在滇池管理局召开新闻通报会的次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伍皓,就新华社“滇池蓝藻暴发”报道的前后进行了了解。
■蓝藻几乎一夜间聚集部分地方绿浪翻滚
记者: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是如何发现滇池蓝藻暴发现象的?
伍皓:云南分社就在滇池边,我们上班天天经过滇池。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暴发后,我们更加关注滇池的命运。经过讨论,我们派生态记者李怀岩和周雷密切关注滇池蓝藻动态,结果6月25日,他们发现滇池蓝藻几乎一夜间聚集在一起。他们拍了照片,又采访了滇池管理局宣教处副处长,他也证实了“蓝藻暴发”一说。因此我们决定在26日发出该消息,目的是希望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
记者:第一篇报道26日发出后,你们又于28日发出了第二篇报道,你们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伍皓:实际上,我们对洱海的采访在太湖蓝藻暴发后就开始策划,当时希望以洱海的成功作为范例与太湖进行对比。可从洱海采访回来后,我们就发现滇池蓝藻暴发,于是我们就将报道的重点改为洱海与滇池的对比,也是希望通过洱海的成功经验来鼓舞大家的信心。
■政府应反思如何发布环境公共事件信息
记者:第二篇报道引起了更大关注,滇池管理局于第二天召开新闻通报会否认了“蓝藻暴发”,称只是“大量富集”。你如何看待?
伍皓:滇池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担心十几年来治理滇池的成效因此被抹杀,这可以理解。但对公众来说,滇池蓝藻到底是“暴发”还是“大量富集”,争论用辞其实没多少实质意义,关键还是要采取切实措施来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