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护送铜像回武当。(本报资料图片) |
在外漂流长达69年 武当铜像漫漫回家路
6月21日晚,在外漂流长达69年的6尊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铜铸鎏金的武当山铜像,在3名荷枪实弹的押运员护送下,从安康市运送到十堰市即将开馆的博物馆武当馆中。十堰市举行隆重的武当山铜像交接仪式。至此,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努力下,安康市已发现的52件保存完好的武当文物真正“归山”。
战乱失散
1938年,驻扎在武当山的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炮兵16团转移四川时,将武当山周政庵、遇真宫、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里的千件铜像拆下,用马车运到汉中,欲走汉江水路运往重庆制造兵器。
一直乔装打扮成马车夫,跟随车队的两名伺机抢救神像的武当道士便趁机游说官兵,说炼炉爆炸是“祖师爷显灵”、“破坏神像要遭报应”,于是人心恐慌,不再冶炼,一批珍贵铜像幸免于难。
铜像被救下来后,两名道士在汉中准备将铜像运回武当山。船行至安康时,被安康水上监理所拦截,以“武汉失守,襄阳激战,战局不稳,文物不能落入鬼子之手”的理由扣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铜像在沙滩上搁置一段时间后,被搬进了安康民众教育馆保存,从此滞留于安康。
历经风雨
解放后,安康地区成立了中心文化馆,安康文化部门一方面将武当铜像搬运至馆内。另一方面四处收集散失在该地区的武当山文物,使得这部分武当山文物得到妥善保管。
1954年,安康文化馆会计卢某将一尊铜像偷偷运回家中,熔化后准备铸成铜烟袋锅出售,被判处有期徒刑。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康文化馆干部采取把铜像分别加以伪装,存放到偏僻地方,和一些杂物堆放在一起等办法,防止破坏。尽管如此,部分铜像还是被红卫兵发现,运至江边当成练习射击的靶子。幸运的是,并没有把铜像砸毁。
1983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保存铜像的仓库被洪水淹没,铜像一时沉没江底。洪水过后,文化干部从淤泥中清理出了铜像。此时,铜像只剩下了四十六尊。
1984年,安康成立了博物馆,这批铜像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博物馆在全市组织了一次巡展,但由于博物馆没有库房,铜像被寄存在别单位的库房内。
先期归山
早在1973年,就有武当山老道士提出,应该把流失在外的武当山铜像请回武当。1978年,一位中央领导视察武当山,此提议被汇报给首长,首长表示支持。
在国家文化部、文物局,陕西省文化厅多方面协调下,当时的郧阳地区文化局和武当山文管所多次赶往陕西接洽。1987年1月17日,安康市本着“武当山文物应回武当山”的原则,将保存基本完好的46尊铜像移交给武当山文物管理所。至此,46件流散多年的武当文物“归山”。
次第回家
几十年来,安康市文化文物部门不遗余力地搜集散失在该地的武当山文物。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博物馆馆长李启良对流散在安康的武当山文物一片赤诚,四处寻访到3尊真武坐像、1尊灵宫像、1尊周公像、1尊桃花像,全为国家一级文物。从文物清单上看到,这6尊武当山铜像均属明代文物。
去年8月,十堰市领导得知情况后,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让流散在外的武当山文物“回家”。
随后,十堰市文物部门请求省文物部门协调此事,省文物局当即行动。去年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给湖北省文物局回函,同意两省文物局协调文物调拨。
为了早日促成武当文物回家,十堰市市委书记赵斌、市长陈天会给安康市委书记黄玮、市长刘建明致函协商,十堰市文物局局长阎克印先后4次赶赴安康,协调6尊文物回归事宜。
落叶总要归根。十堰人的诚心打动了安康市领导。今年3月,安康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议定“同意将安康存放的武当山道教铜像文物择日由市政府领导带队,当面移交十堰市”。
6月21日晚,李启良亲手将收集的6尊武当山铜铸鎏金铜像交给十堰,激动地说:“铜像回归十堰,体现了文物的原真性和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他还告诉记者,听说安康乡下可能还有武当山文物。他将努力征集,如果能征集到,还将继续交给十堰。
(记者张培铁 通讯员海月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