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4日电 1990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里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碑文“功在社会,利在子孙,造福人类”。石碑周围的50多万亩人工绿洲,记载着刚刚去世的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党支部书记王玉珊率领群众治沙造林的业绩。
1968年,王玉珊担任新成立的新街治沙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这里是毛乌素沙地腹地,风吹沙滚,掩房屋,埋牲畜,吞草场,王玉珊带领治沙站职工在沙窝子里搭起帐篷,向荒沙宣战。好不容易栽下的小树、沙蒿,几场风后便连根拔起。他们反复摸索着,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治沙办法,实施封沙育林,把点连成片,把片连成洲。20年间,他和职工们带上干粮,饿了烧堆火烤着吃;常因喝不上水,嘴唇干裂着;风暴袭来时,经常是人被沙埋半截。就这样,一处处流沙被锁住,一座座沙丘变绿,控制住了18万亩流沙。
王玉珊认识到治理沙漠必须发动广大农牧民群众。他以治沙站的成功经验作样板,和站上的技术员一起指导周围群众植树封沙,无偿提供树苗,使沙化严重的蒙古族群众聚居地台格庙苏木(乡)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他领导着治沙站职工与沙化严重的11个村联合治沙造林,控制流沙30多万亩。这期间,王玉珊在治沙过程中还摸索出了从下到上乔、灌、草结合的办法,大面积推广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治沙效果。
绿洲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王玉珊却倒下了。1990年初,他住进医院时已经是胃癌、肝硬化晚期了。当他耗尽心血栽种的大片大片的树木抽出新条时,他却闭上了眼睛。王玉珊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毛乌素沙地和沙地上的绿洲。他成为人们治理沙漠的一个楷模和榜样。王玉珊的名字至今镌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