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强奸 参与抢劫 酗酒驾车 闯红灯 打架 偷东西 逃税 行贿 受贿 仅去年就发生126起
媒体曝光驻英外交官斑斑劣迹
但因享有外交豁免权 英国政府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只好通过舆论揭露罪行 让他们感到颜面无光
闯红灯、偷东西、逃税、妨碍警方调查,这听起来像是不良青少年才有的劣迹,但实际上这是一些驻英外交官近4年来在英国犯下的罪行,其中仅去年就有126起。
犯案累累形形色色
据英国《独立报》7月1日报道,根据英国外交部日前公布的记录,一些国家外交官被指控的罪行令人瞠目结舌:一名摩洛哥使馆人员涉嫌强奸,德国外交官被指协助非法移民,南非外交官被控参与抢劫和强暴猥亵罪,而沙特阿拉伯数名外交官面临着行贿受贿、强暴猥亵儿童和家庭暴力的多项指控。
此外,打架和盗窃在涉案外交官身上也不罕见。泰国、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6个国家的外交人员有偷窃行为。
违反交通规则恐怕是驻英外交官被指控最多的罪名。记录显示,至少有数十人开着挂有外交牌照的汽车在英国超速行驶,其中德国外交官占了6起。
俄罗斯等多国外交官曾酗酒驾车,而阿根廷外交官承认自己危险驾驶,阿联酋使馆人员甚至在交通肇事后驾车逃逸。
外交豁免权成“免罪金牌”
据估计,在去年驻英外交官犯下的126起案件中,有15起如果被起诉,可以让其蹲上1年以上的监狱,但就因为作案者是拥有“外交豁免权”这道“金牌”的外交官,令他们得以逍遥法外。
因此,外国驻英官员即使犯下了天大的罪行,英国法律也不得干涉,除非派遣国主动撤销此人的外交豁免权。虽然英国外交部曾多次向派遣国提出这一要求,但大部分大使馆都拒绝合作。这也是此次犯案名单中只列出被控外交官的国籍,却没有列出其姓名和身份的原因。
有了外交豁免权这道保护屏障,一些不自律的外国官员为所欲为。美国、瑞士和利比亚的外交官曾被控私藏武器,多米尼亚的外交官曾从事诈骗和洗钱活动。
外交施压媒体曝光
尽管英国政府对驻英外交官犯下的罪行无法惩治,但还是努力减少驻英外交官的犯罪率及其造成的影响。1984年英国和利比亚因外交豁免权断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84年,英国女警察伊冯·弗莱彻在利比亚使馆包围事件中遭枪杀,种种迹象显示子弹来自利比亚使馆内部,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以政府名义向利比亚方面施压,要求对方对相关人员的外交豁免权进行限制,但遭到拒绝。当年,英国指责利比亚制造恐怖活动并宣布与之断交,直到199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外交官员的行李口袋成为毒品走私的一大渠道,英国政府又引进了缉毒犬和扫描仪,对外交包裹进行检查。
2002年,英国政府甚至首次使用了制裁手段。哥伦比亚驻英使馆武官处秘书杰罗·索托-门多萨贝被指控谋杀了一名袭击他儿子的男子,英国首相布莱尔获悉后,以个人名义进行干预,要求哥伦比亚撤销包括门多萨贝在内的两名外交官的豁免权,使得此案在2003年被正式提交到法庭上。
尽管门多萨贝最终还是被宣告无罪,但此举却起了不小的威慑作用。
英国外交部也很懂得运用舆论武器,经常在媒体上将犯案外交官的罪行和国籍来个大揭底。即便无法将其绳之以法,但至少也能让他们感到面上无光,心中有愧。英国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就是想让那些驻英外交人员遵守英国的法律。” 康娟
名词解释
外交豁免权
外交豁免权全称为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外交豁免权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不论是常驻代表或临时使节)享有一定的特殊权利和优遇。
外交豁免权的主要内容有:人身、馆舍、住所和公文、档案、财产不可侵犯;使用密码通讯和可以派遣外交信使;在驻在国使用本国国旗、国徽;管辖的豁免;免纳关税和捐税等。外交官家属也享有这种特权和豁免权。1961年制定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作出了较完整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