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5日电 1993年秋冬之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会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察组,在内蒙古西部区石窟考察中,首次发现了成吉思汗征战遗迹及元代蒙、藏、汉多民族人物共同绘于一图的壁画,为蒙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位于伊克昭盟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百眼窑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西夏、蒙古汗国、元代乃至明代,是一座大型藏传佛教石窟寺。多年前,历史考古研究人员曾先后考察过这里。此次,考察组认为,13世纪20年代成吉思汗征战西夏时,其主要骑兵就是在今阿尔巴斯苏木集中的,当时成吉思汗的大营在今百眼窑石窟一带,成吉思汗曾在这里休息养伤。考察组深入丰眼窑及其周边地区调查,发现石窟以东20公里处分布有80多眼古井,当地老牧民都说古井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种说法与文献记载相符。考察组认为这处被称为“百眼井”的遗址,是700余年前成吉思汗的骑兵大部队饮马歇息之处。
《蒙古秘史》记述了成吉思汗征西夏时途中围猎,在“阿尔不合”坠马受伤,在“搠斡儿合惕”(意为多窟汇聚之处)养伤,并坚持与众将商讨进军大计。经考证,这两个地名就是今日阿尔巴斯山和百眼窑石窟寺。更为重要的是,考察组在石窟中发现了成吉思汗家族图,蒙古贵族祭祀图。在一幅元代壁画中,还发现有蒙古族、藏族、汉族的僧侣、官员、平民站在一起礼佛的图像,以及许多反映密宗神佛、民间舞蹈、丧葬、民居、畜牧、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的壁画。
考察组认为,百眼窑石窟及壁画,首次展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中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的活动故址。同时,元代蒙、藏、汉多民族人物形象同绘于一图的壁画,是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建设草原的历史写照。为保护百眼窑石窟,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维修,当地文化部门组建专门机构,保护这座具有重大价值的石窟。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