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正引起股市可能遭遇更大资金压力的担忧。有消息称,国资委正酝酿出台一系列减持规定,希望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国有股减持节奏,避免所谓的国有股大量套现而冲击市场。
消息人士称,这些减持规定包括《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或将本月出台。
减持规定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求国有控股公司中总股本在10亿股以下的公司,连续三年内减持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5%;总股本在此之上的一次减持不超过5000万股,且三年内减持不超过3%。国有参股公司的条件略宽,由连续三年调整为一年。
业内专家称,若上述规定属实,则可理解为国资部门希望通过采取有效手段来控制国有股减持节奏,避免所谓的国有股大量套现而对市场造成压力。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国有股转让不言自明存在下限,也就是说国家要保证国有股东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处于控股地位,所以,国有股的减持应该不会成为大量而普遍的现象。
目前,不论是国务院国资委管控的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其处理权都牢牢掌握在国资部门手中。即便国资委订立了5%的可自由裁定转让的股份,也可能是国有控股企业从二级市场上回购来的部分,不真正涉及到该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的初始股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长远来看,中国正渐现流动性短期拐点的预期。单从股票市场来看,依靠储蓄转换来推动市值上升的动能在减弱;发行特别国债未来将吸走约15.5万亿元资金;QDII也将扩容。而股改后的国内市场仍只有30%左右的股份在流通,这一结构性缺陷,导致资金可追逐的存量并不多。此外,监管层还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新增可流通股票量(红筹回归将融资约为2500亿元)而不是释放存量。
资金压力一时不会改变。要是从2005年股改开始时算起,2009年左右将迎来上市公司全流通高峰。上述国资委规定中的“三年”时段若是从上市公司限售股第一次解禁算起,同样是在2009年左右失效。那时,红筹回归的“大象们”也将随后解禁。这么看来,三年之后市场压力颇大。
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三年后国有股转让量也不会陡然增多。股改前非流通股占总股份的67%,其中15%的非流通股为“小非”。“大非”中第一大股东的持股量平均在50%以内,如果允许其转让股份,平均持有量或会减少到40%的水平。
此外,上述规定依旧维持国有股可依法无偿划转给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等决定,再加上国资委有关官员的此前表述,即伴随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要尽快实现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下属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化,那么,国有股的受让对象更可能是国有体系自身。(李峰)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