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李斌)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犹如一个巨人横亘在亚洲中部。记者日前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对青藏公路沿线尤其是长江源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全球变暖在这块25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使这块原本脆弱的高原变得更加脆弱。
冰川、湖泊、沙漠和冻土并存,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地理单元正不断受到伤害。
“冰川退缩之快令人惊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这里的冰川在经历了山谷冰川、冰舌冰川、冰斗冰川等演变后,已经变成了悬冰川。“悬冰川是冰川消失的前奏。”
青藏高原有现代冰川36000多条,冰川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过去100多年中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已经缩小了约30%,专家预测,如果到21世纪末气温升高2.1℃至4℃,中国冰川面积将比现在缩小45%左右。“冰川减少将对河流补给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亚洲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记者驾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发现个别路面会突然“隆起”,将疾行的汽车微微抛起……科学研究表明,青藏公路的破坏路面中80%以上是冻胀、融沉导致。冻土加速融化,高原的生存之基在“松动”。李世杰说,伴随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面积多年冻土,下限升高,活动层厚度加厚,冻胀丘中的冰核会融化,这将导致一些地方的草甸变成草原,然后可能演化成荒漠。
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部分区域,记者看见,山坡上草甸呈现斑块状,有的地段草皮滑塌。中科院寒旱所王根绪等人分析江河源区15年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发现,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强和5%强,高寒草甸沼泽分布面积锐减近四分之一。李世杰说,草场沙化固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超载放牧等等,“但主导因素仍然是气候变化”。
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记录了近年来长江源区的变化:在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草原生态系统荒漠化。副站长雷爱国说,更大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地区也呈现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未来15至30年内,三江源地区水域、草地、林地、耕地将持续减少,未利用地和居民点等建筑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增加,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
“虽然国际上和中国开展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但对它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李世杰说,鉴于青藏高原的巨大影响力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片土地的科学研究。而面对长江源区正在往外搬迁的藏民,他建议尽快在全国各大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只有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遏制全球变暖。”他说。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