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了前途?为了高额奖学金?还是为了学校利益?
张非这样的经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网络上甚至一度传言,张非从北大、清华退学,反复参加高考,就是为了牟取高额奖学金,通过记者前面的调查,这些传言最终得到了澄清。
据记者了解,张非第一次考上北大,广安市岳池中学对他奖励了3000元钱,第二次考上清华,南充市十一中奖励了张非十万元,而第三次高考,根据张非目前677分的成绩,南充市十中按约定最少也要给他五万元的奖励,学校为什么要对张非进行奖励,记者首先来到发给张非十万元奖金的南充市十一中了解情况。
记者:“知道他(张非)当时的背景吗?”
南充十一中主任易廷发:“当时来报名的时候不知道。”
记者:“他们来报名没有把他的情况给你们说清楚吗?”
南充十一中主任易廷发:“他当时来报名也是按照正常复习来报的名,他是参加复习。”
南充市十一中座落在距市区十几公里的一个小镇上,在不久前又改名为南充市白塔中学新校区,这所当年少为人知的民办学校,曾在2003年,培养出了张非这样的“高考状元”而名噪一时,据学校后勤部主任易廷发介绍,第十一中学在张非入学前,并不知道他曾经考上过北大,而是在三个月以后,才意外地发现了张非曾经考取北大的秘密,所以,网上所说的“南充市十一中用重金挖尖子生参加高考”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但在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学校和张非家长,就学费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记者:“在十中十一中都交过学费吗?”
张非母亲祝明灿:“都交过。”
记者:“十一中多少学费?”
祝明灿:“一年9000多元。”
记者:“没有优惠政策吗?”
祝明灿:“没有。”
记者:“缴学费的单子有吗?”
祝明灿:“这些都没保存。”
记者:“那报名的话,你们这边收了多少费用呢?”
南十一中主任易廷发:“当时先进来复习,最后看他成绩非常好,就把他复习费免收了。”
记者:“那其它费用收了吗?”
易廷发:“当时这一年在这儿复习以后,没有收费用,也就没有产生其他费用,对,没有收费。”
事实上,张非的好成绩,不仅让南充十一中免掉了他的学费,而且十一中还和张非的父母签订了一份奖金协议,答应如果张非考上北大清华,就奖给他十万元。
南充十一中主任易廷发:“不是我们当时承诺给他一个奖励,当时主要是他来学校过后,成绩非常好,由于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对于我们学校当时就是资助他十万元,他自己觉得他读大学这四年,五万元就够了,他只要了五万元。”
记者:“现在听说外边的传言没有,我们学校是通过用钱把这个尖子生买回来参加高考?”
易廷发:“这个我们没有听说,但是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
记者:“那最后怎么说到给十万块钱这个事?”
张非母亲祝明灿:“他是为了学校的一种操作,为了一种操作,为了宣传他学校,实际给了五万了,没给十万。”
据张非父母透露,按照南充市十一中在招生时的宣传介绍,以及后来他们入学时与学校之间的约定,张非的确应该拿到十万元的奖学金,但学校最终只给了五万元,而另外五万,南充十一中要求张非以自愿的名义捐赠给学校。
张非母亲祝明灿:“他对外面宣传,广告打的时候说的是十万,实际我们只得了五万块钱,他是民办学校,他为了生源,他打的这些广告。”
2005年8月,张非最终不负众望,以703分高分考进了清华大学,而南充市十一中在当地也是声名鹊起,在当年为高考状元们组织的庆功颁奖大会上,十一中还特意邀请了地方相关领导共同祝贺,这就是当时张非身披大红花上台领奖的照片,能看得出来,手拿十万元大奖的张非,笑得是一脸灿烂。
蒲守春:“大家都很满意,都很高兴,为他而骄傲。”
南充十一中主任易廷发:“考上清华大学过后,我们是通过,主要是我们的招生简章,当时我们就做宣传工作,反正通过到各个地方学校去宣传这件事。”
而张非从清华退学,又回到南充复读,这次他选择了另一所中学――南充十中,在这里,张非同样享受到了免掉学费,以及与学校签订奖金协议的待遇。
记者:“学费我们收了他多少钱?”
南充十中陈校长:“学费他是免了的。”
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南充十中承诺的奖金是五万元,前提是张非必须考上北大或者清华。
记者:“比如说我们学校考上一个北大、清华,我们这边会给多少奖励?”
南充十中陈校长:“我们常规是这样算的,完成清华北大的学业,他四年的时间,按照常规的要求,我们学校给了五万元。”
学校用免学费、给予巨额奖金的方式招徕那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在全国并不仅仅只有南充十中和南充十一中两所学校,每年高考结束,各中学为了抢夺生源,各种形式的营销大战就此起彼伏。
比如北京一家高考复读学校,就在网上打出了这样的广告:第一名奖10万元,第二名奖8万元,第三名奖5万元;在上海,也有许多学校在招生简章中承诺参加复读的考生来年若考进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可获奖励5000-10000元;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他一些中小城市为了争夺生源,其竞争更是激烈。
那么像张非这样的高考奇人,究竟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呢?以南充十一中为例,作为该校学生,张非2005年以高分摘得南充市理科状元桂冠,在校方的大力宣传下,南充十一中声名远播,生源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能因为“状元效应”多招收6个班,也就是300名学生,每位学生一年交费按5600元计算,将为学校带来168万元的经济收入。
半小时观察
别人眼里高不可攀的北大、清华,在张非看来如囊中取物,他异乎寻常的智商和考试能力,确实让人羡慕。但高考状元的光环,却并没有给他的人生考卷加分。
本来高考成绩优秀的张非,前面的命运应该是一片光明,可是在他顺利考上北大和清华之后,却充满了艰辛和苦涩。看起来,似乎是网络游戏害了他,但当我们走进了张非的生活之后,发现让他喝下苦酒的,正是那个让他大放异彩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向张非灌输了无数考高分的秘诀,却没有告诉他该如何迈出人生的脚步。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高考状元,就这样被压成了硬币的两面。
今年,张非填报的志愿是北大心理学专业,他说想想好好研究自己,希望能找到自我拯救的办法。但还有更多像他一样陷于困境的孩子,他们又靠谁来拯救呢?
主编:张凯华
记者:廖绍华
摄像:刘勋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