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内实现太湖水质明显改善”———江苏铁腕治污的目标任务既定,落实靠谁、问责找谁?在7月7日举行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明确落实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严格推行问责制。
“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次太湖水污染直接影响了无锡的供水危机,但太湖只是无锡的吗?不是。苏州拥有76%的太湖水面;宜兴处于太湖上游,入湖水量的四分之三来自上游;吴江处于太湖下游,东太湖沼泽化加速;常州、镇江、南京,甚至外省市如上海、浙江都有水系汇入太湖……太湖不但是无锡的、苏南的,也是全省的、全国的,“彻底治污”单纯只靠哪一地恐怕都不行。
其次,涉及太湖流域水质管理的部门还真不少。环保、水利、建设、发改委(局)、农渔、国土、交通、物价、工商、财政、旅游、科技……足足有十几个。然而“婆婆”越多,却未必“效果”越好。就以这次太湖水危机为例,环保部门可以说,这是水上的事,该水利管;水利部门可以说,这是污染的事,该环保管;无锡可以说,这是整个流域的事,该大家管……
所以,首要的是明确责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会上提出,这次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供水危机,既有天灾也有人祸。长期以来,太湖治理一直赖国家,多头分治、职责不清,出现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落实治太任务,要把领导责任明确起来。
“治太责任主要在地方”
中央明确,“太湖治理的责任主要在地方”。省长梁保华说,全面落实治太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里调整充实了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并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记者看到,调整后的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由省长梁保华亲自担任主任,副主任包括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副省长黄莉新、仇和等三位;成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四地市长,环保厅、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国土厅、水利厅、农林厅、卫生厅、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海洋渔业局等厅局长,省发改委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承担日常工作,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兼任办公室主任。
十几个“婆婆”细分工
其次,各市人民政府是各地实施国家和省太湖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工作方案的责任主体,对辖区内治污工作负总责,每年要向省政府汇报履职情况。
另外,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全太湖统一部署,省以下一级管一级,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根据任务分解方案及不同职责,各主要部门“领”到以下分工任务———
太湖区域治污控污———环保部门为主负责
太湖水域护水控藻———水利部门为主负责
城乡供水净水———城建部门为主负责
工农产业结构调整———经贸、农渔部门为主负责
规划和工程建设———发改委为主负责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都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环境安全、生态环保建设等责任。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各负其责,同心协力,服务大局,勇挑重担,同时要严格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哪个地方、哪个方面出现重大环境事故,就要对哪里的领导实行问责制。
在这次大会上,各相关厅局负责人介绍了各自的下一步治污方针———
水利:把苏南河道全部疏浚一遍
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建立常年引江调水机制,加快水体流动,使太湖水体更换周期从300天缩短到200天;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太湖疏浚面积9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继续大力推进苏南地区城乡河道疏浚整治,争取“十一五”基本完成城乡河道疏浚一遍的目标。
环保:定期向社会发布太湖水质状况
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太湖流域省市县行政交界端面、主要入湖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新建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定期向社会发布水质状况,接受社会监督,让老百姓评价。
发改委:大力发展服务业
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下一步省发改委将结合自身职能,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三是淘汰落后产能。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