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民立讲述父亲抗战故事时激动不已。郭一娜/摄 |
专访抗日名将吉星文后人
对于这个以出现抗日名将为骄傲的大家庭来说,2007年的“七七”纪念日与往年相比有些不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想必对于这段“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经典叙述,很多国人都耳熟能详,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我和父亲一样高,一样有爱国情操,我爱收藏父亲用过的刀。”70年后的7月7日,在当年吉星文率众抗日的地方,一个与吉星文孔武形象颇有几分神似的中年男子,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讲述着。他就是吉星文的三儿子吉民立。
这位现年50岁的台湾跆拳道知名教练,看起来身材魁梧,气淡神定。这是他首次受大陆邀请,专程来京参加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七七事变”70周年的纪念活动,也是第一次到大陆凭吊父亲,使我们得以了解一位国民党将领及后人有关“七七”的故事。
70年前,吉星文与日军肉搏
据说,台北市内有一座纪念吉星文将军(1958年逝世)的雕像。每年7月7日台北市都会在附近举行纪念活动。“那些都是小规模的。到大陆参加这么大型的纪念活动,还是第一次。心情特别激动。”吉民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纪念仪式刚一结束,吉民立就和家人来到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为纪念吉星文将军而设立的展台。这次展出的照片、亲笔信很多都是吉民立亲自挑选的。“这些照片第一次在大陆展出,也算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吉民立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年初,大陆方面就邀请吉民立参加7月7日的纪念活动。当他知道这次还要专门设展区展示父亲的遗物时特别高兴。他收藏了许多父亲的遗物,在选择展出哪些时也花了很大的功夫。
“你看,这是‘七七事变’后,父亲在宛平城卢沟晓月石碑下的照片。父亲当时穿着军装,很威武。两年前,我在同样的地方拍了照片。”吉民立指着展厅内父亲的照片说,声音有些颤抖。
照片旁边的橱窗里,还有一封当年吉星文将军亲笔信。吉星文的钢笔字漂亮潇洒,刚劲有力。但也许没人知道,他在写这封信时头部和肩膀都已受了重伤。
“母亲曾告诉我,和日军交战时,日方的炮弹打到父亲的额头上,流了很多血。而父亲在汇报工作时只说头部受到了一点轻伤。后来在和日军肉搏过程中,父亲的肩膀被敌人的大刀削掉了三块肉,每块伤口处放三个手指都填不满。从此以后,父亲每次换衣服时都不敢当着奶奶的面,因为怕她看到后会难过……”说到这,吉民立有些哽咽,眼睛看着远方,似乎陷入了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吉星文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侄子,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北平(现北京)英勇就义,卢沟桥保卫战表明,吉星文不愧“将门出虎子”这句名言。
为了“七七”,全家人聚到一起
为了参加这次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的活动,吉家10多位亲戚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北京相聚。“从1991年在香港团聚后,大家见面的机会很少。今天是来得最全的一次。”吉星文将军的侄媳妇,84岁的刘馨芳老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在现场还找到了吉星文将军的大儿子吉民森。他对记者说,父亲曾经和家人聊起过当年“七七事变”的经过。“父亲说7月7日,日军在城外举行军事演习,目的就是为了挑衅。但是父亲的军队一直在忍。开战后,父亲带领将士们坚守了20多天。虽然最后不得已作出了从宛平城撤退的决定,但父亲没有遗憾过。他告诉我们,这是基于全局的战略考虑作出的决定,暂时的后退是为了保持实力,再战斗。”
吉星文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这个大家庭的骄傲。吉民森为了怀念父亲,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吉慕文,就是要让他钦慕自己的爷爷。记者在纪念馆内见到了这位吉家唯一的孙子。他正在澳大利亚工作,这次为了参加纪念活动特意和公司请了假。
谈起对爷爷的回忆,吉慕文说:“这回是第一次来大陆,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这个纪念活动。有那么多人记住我的爷爷,让我很感动。”
卢沟桥畔,重走英雄足迹
参加纪念活动之前,吉民立还专门带着吉家人重走了卢沟桥。“走在桥上,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感觉自己正踏着他的足迹前进。”吉民立说。
因为父亲的缘故,吉民立对那段历史了解了很多,对日本的看法也比较冷静。“我以前去日本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说日本有那么多你们家的仇人,为什么你还要去?但我要反驳这些人,说日本是仇人都是小孩子的思维。那些事情早就过去了。记住仇恨不如记住教训。这也是我最想和当代年轻人说的一句话。”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