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汛以后,国家在蒙洼实施了移民建房工程,蒙洼15万群众陆续搬进四个保庄圩和136个庄台上。今年汛期,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泄洪,蒙洼库区一片汪洋。保庄圩和庄台上的群众生活如何?特别是库区内成为“孤岛”的77个庄台,“与世隔绝”的群众生活得怎样?7月11日中午,记者乘坐小船,走进保庄圩,登上了被水围困的庄台。
村干部连夜帮我们搬家 在老观乡陡河村,村民张治芳正忙着洗菜。附近乡镇的亲戚听说蒙洼蓄洪,第二天便来到张家看望,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跟以前放水不一样了”,张治芳边干活边跟亲戚叙话,她想起以前蓄洪的场景,印象深刻的还是1968年那次大水。“水来以后,千把口子人挤在一个小庄台上,受的罪真没法提”。亲戚点头附和,“可不是吗,当时人在庄台上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庄台上没吃的,怎么办?就靠国家用飞机投的东西。飞机投东西没法准,不少都投到庄台外边的水里了……”
“前天晚上,村干部就找到我们,让我们把库区里的庄稼赶紧收收,能用的东西搬搬。俺家人手少,忙不过来,村干部赶过来帮俺家搬东西,一直忙到夜里12点多。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放水那天,村干部又过来帮俺收拾东西”。
“孤岛”生活依旧平静 老观乡花子楼庄台,是被水隔断的庄台之一。村民刘冠旭家有一条小船,是20年前花了1000元置下的。“本来是在淮河打鱼的,现在派上了新用场”。在蒙洼蓄洪时,花子楼成了一座“孤岛”后,刘家这艘船便成了宝贝。
虽然距淮河大堤不到百米,但因为洪水隔断,花子楼庄台的一百多口人出入受阻,村民们却依旧过着正常生活。水源是每家院里的轧井,水井很深,没有受到蓄洪的污染。“吃饭问题对于农村来说,是小事。”村民们说,粮油米面每家都库存了一大批,蔬菜是刚从地里抢收回来的,暂时不缺。孩子们依旧像往年暑假一样,在村子里嬉笑玩耍,与往常不同的是,孩子出门前,家长都会叮嘱:离水远一些。为安全起见,庄台上的电已经停掉,村民又开始点起了封存已久的油灯。
村民们说,去年花生2块多一斤,今年大家都种了花生,长势也很好,按照去年的价格,今年每亩可收入1000元左右,但现在都没有了。“大家对地里的损失感到可惜。”村民说,民政部门在蓄洪前已经进行了登记,将按规定补偿。
保庄圩里的放牛人 老关乡有一座保庄圩,当地人称为和平庄台。庄台上,一个中年人不顾大热的天,在圩子里放着十几头牛,牛渴了,就直接伸头喝圩子外的水。
养牛人名叫徐良洪,他说,蓄洪前他养了27头牛,知道要蓄洪后,他忍痛卖掉了9头小牛。“要是再过一年,这些小牛会卖上更高的价钱。”圩子面积小,1000多名村民住在这里,放牛的空间就很小,不得不卖掉一些。现在,徐良洪最担心的是剩下的18头牛,担心它们生病。
如今,徐良洪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牛上,家也不回,吃饭时就到亲戚家去蹭,吃完吆喝起牛就上路。(武长鹏 王志强)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