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鉴于当时社会上缺乏正当的娱乐”,力倡公演话剧。近年来,校园戏剧蔚然兴起,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国很多大学都成立了自己的剧社,学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乐在其中。
连续多年举办的大学生戏剧节,是校园戏剧创作的集中展现。
在参演剧目中,既有写实传统,也有不拘于舞台经验的大胆突破,让业内外观众看到了校园戏剧独具的青春活力。
然而,这些校园戏剧多囿于象牙塔中,无论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还是演出组织的形式,多与校园外的世界相隔膜。缺乏思想关照的广度与深度是目前校园戏剧发展的薄弱环节。作为独立的主体,校园戏剧应张扬对社会的反思批判精神。而当下受商业戏剧的影响,许多校园戏剧单纯追求娱乐性,缺乏人文涵养,失却了自己的特性。
回顾中国现代史,校园戏剧曾在活跃社会文化、推动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培养出一批闻名于世的艺术家。今天的校园戏剧则多流于小我的自我表达与释放,缺少大情怀。校园戏剧不应仅停留于学校的“小圈子”,在自己与群众文化之间划上鸿沟;而应像曹禺、焦菊隐等这些前辈,让校园戏剧加强文化批判力度,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在走向民间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戏剧的升华。
在校园戏剧演出的组织上,观众对象的狭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又一个“瓶颈”;而校园戏剧其实已具备“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能力。
校园戏剧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将互利双赢。在一点点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相信校园戏剧的视野与胸怀将逐步开阔起来;校园戏剧的加入,则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质量,促进其多元化的开展。
两者的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通过有效的组织安排,校园戏剧可以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品牌。
首先,要有规范化的组织和基本的资金保障。目前校园戏剧多是学生出于兴趣的自发行为,由于缺乏资金、场地等支持,而在力量上显得零星散乱,在活动开展上缺少持续性。政府和校方可以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并有效地整合校园戏剧力量与相关的社会资源,组织校园戏剧多进行“广场剧”等形式的戏剧演出。
其次,利用节假日,校园戏剧可以走出剧场,来到基层进行流动性的演出。这样,不仅让学生们通过戏剧实践而接触到最为朴素真实的“地气”,也使校园戏剧锻炼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的一支年轻力量。现在大学生普遍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实践的热情,但目前以“校园戏剧走基层”这一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还很少,需要相应部门的有效组织与推动。
此外,在文化发展滞后、经费短缺等地区,尤其需要将校园戏剧吸收到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让学生们以自身的青春热情,将戏剧艺术带入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实现“戏剧为大众”这一传统使命,补充专业戏剧团体在戏剧普及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