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马球图
唐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宋辽时期(约公元10-12世纪)的墓室壁画也很有特色。坐落在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虽未经发掘,但宋太宗永熙陵陪葬的元德李皇后陵的地宫早年曾遭盗掘,经清理得知地宫内的仿木结构上均施彩绘,壁面原绘有壁画,可惜多已脱落或漫漶不清,仅能看出在地宫顶部绘有星象和烟云缭绕的宫室楼阁图像。由此推知,宋代帝陵地宫应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北宋时,更具代表性的是一批平民墓葬壁画,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
如河南白沙宋墓壁画,死者都是生前没任过官职的普通地主。墓室内用砖雕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四壁的彩色壁画,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景。其中一号墓死者名赵大翁,葬入时间为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其前室壁画以墓主人夫妇宴饮为主题,西壁绘夫妇对坐椅上,两人中间是陈放着丰盛膳食的高桌,背后各置一面绘有水波纹的屏风,并立有侍仆;与其相对的东壁,绘有女乐11人,正在为宴饮的夫妇演奏乐曲。后室壁画表现死者内宅的景象,绘有持物侍奉的男仆女婢,以及对镜戴冠的妇人。在室前甬道壁上,还画有背负粮袋和钱串的人,可能是来交纳钱物的。这些壁画显然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技巧虽然不甚出色,但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平民的家居生活情景,而且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是当时民间美术的成功作品。
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疆域内,墓葬中也盛行绘制彩色壁画,有的画面强烈地呈现出民族特色。辽代皇陵中,坐落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陵曾遭盗掘,三座陵中都有壁画,其中东陵的壁画资料尚存,除70余个与真人等高的契丹装和汉装人物外,最有特色的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大幅山水壁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山林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帝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捺钵为契丹语,指辽国皇帝四时出行所在之地)。一般民众墓葬的壁画,以河北宣化辽墓群的壁画为代表,内容多为人物及其活动,如梳契丹发式、着契丹装的辽人,着汉装的仪卫与侍从,出行或归来的车马等。还有大量描绘家居生活的画面,如备宴、上茶等等。绘画技法平实自然。
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在墓室内绘制壁画的习俗在民间仍广为流行。近年在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发掘过许多元代的壁画墓,壁画题材以社会生活为主,人物特别是墓主人画像都是蒙元服饰,山水画和二十四孝故事也是常见的题材。在山西大同宋家庄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冯道真墓壁画中,有一幅长达2.7米的巨幅水墨山水,群峰叠翠,景色优美,画题“疏林晚照”四字,据考证描绘的是冯道真故居玉龙洞七峰山景色,为元代壁画珍品。至于元代的帝陵,迄今缺乏科学发掘的实例,无人知悉其内部结构及装饰情况。
明清时期,壁画逐渐不再是装饰墓室的主要形式,简洁的大型条石和繁复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取而代之,成为陵墓内最华美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