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记者
苏定伟
本报记者 陆晨阳
“爸爸,我今天才知道你在外面这么辛苦,我一定好好学习,不再上网了。”昨日下午,在四川省德阳暑期留守儿童(学生)托管中心,15岁的李黎,通过DV(数码摄像)终于和爸爸“见面”了。
DV是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拍摄的。昨天,这16位志愿者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自掏路费来到了德阳。他们将在托管中心支教15天。
来德阳之前,他们拍摄了5位在浙江打工的德阳籍家长,把DV带给他们留在德阳的孩子看。
“我们一直很关注留守儿童。”志愿者之一、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竹尧军说,理学院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曙光在行动”学生社团,平时对于都市快报的很关心。这次,他们听一个网友说德阳有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在浙江打工,就与德阳团市委联系前来支教,同时在德阳团市委的建议下,看望了这些家长并拍了DV。
托管中心今天开课
德阳有9万多名留守学生,德阳市教育局和团委为他们办起了这个托管中心。托管中心设在旌阳区孝泉中学,今天正式开课。163名留守学生将在此度过今年暑假,除了完成作业,还有军训,篮球、象棋比赛,观看优秀电影,参观年画馆等活动。
来自杭州的16位志愿者被安排住在孝泉中学学生公寓,学校里还有食堂。“我们本来做好打地铺的准备。”志愿者刘振江说,他们原本准备到德阳最贫困的地方帮助留守学生,哪怕没水没电的地方。现在有这么好的食宿条件,他们一定要尽力让留守学生过一个开心的暑假。
第一次“看”到在外打工的爸爸
女孩说好想再给爸爸洗洗衣服
李黎在旌阳区柏隆镇中学读初二,父亲李显平在浙江富阳一家纸业再生公司上班,一年才回来一次,母亲在德阳一家茶馆打小工。听说浙江的大学生拍了DV把爸爸“带”回来了,李黎赶到了孝泉中学。“我是第一次看到爸爸在外面工作的样子,心里很激动。”李黎说。
志愿者告诉李黎,她爸爸在纸业公司开车,车间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一个月工资有1300到1600元,吃得很节约,一般都是几个工友吃一个菜。听到这里,阳光女孩李黎的笑声消失了,坐在那儿自言自语:爸爸在外面也很难!
打开DV机,李黎看到爸爸在炒菜。“肉都没有哦!”她感叹道。一会儿她又感叹:“我爸就是能干,现在他都自己洗衣服了。”爸爸今年过年没有回家,李黎很想他:“爸爸在家时都是我和妈妈给他洗衣服,现在自己洗了,不知道洗得干净不?我好想再给爸爸洗洗衣服。”
看完爸爸后,志愿者将镜头对准李黎。“爸爸,我考了年级29名,地理没考好。看到你这么辛苦,我觉得好对不起你哦。我再也不上网了,争取考个好高中,以后到杭州读大学。”李黎对着镜头说。
在德阳拍的留守儿童的DV,志愿者将带回浙江放给他们的家长看。
听到爸爸的声音 留守的孩子哭了
听说杭州的大学生带来了家长的DV,一名初中女生来打听:“拍了我的父母没有?我有5年都没看到爸爸了。”但是很遗憾,她的愿望没能实现。
由于另外4名留守学生分散在德阳各个地方,到昨日下午,志愿者们还没见到他们。他们联系上其中一名孩子。志愿者打开DV机,让孩子在电话里先听听爸爸的声音。电话那头,孩子哭了。
志愿者从德阳给本报发信
昨晚,志愿者从德阳给本报发来了第一封信。由于当地上网不便,这封信是通过电话读的。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愿我们能带来快乐
随着一声声汽笛,我们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曙光在行动”西部之行的队员们坐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我们的肩上不仅仅扛着带给西部留守儿童的2400册书籍和文具,也承载着我们的热情。
看到火车站“成都”两个字,40小时旅程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换来的是对即将到来的15天支教的向往。随后,队员们乘车前往德阳,路边的高楼变成了矮房,街道变成了田野,队员们心里都抱着一个愿望:生活条件差些,再差些吧,让我们了解西部,给最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送去我们的关爱。
孝泉是个古朴的小镇,川音里夹杂着江苏话、浙江话,像是复杂但不失节奏的欢快乐曲。我们受到了当地团委和校方的真诚欢迎,他们专门为我们做不辣的菜。当天,我们安顿下来,讨论、制订今后的工作计划。
愿我们的到来能给小镇和留守儿童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来源:都市快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