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7月13日电(记者林红梅 李忠发)60岁的藏族同胞赞扎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三室一厅的砖瓦房里,独门独院,他的岳母正在客厅里看电视。赞扎满意地对记者说:“住房子比住帐篷好,房子不仅暖和,而且沙尘、雨水、虫子进不来,还有水、有电。
”
2004年11月以前,赞扎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镇,那里海拔4700米,平均气温为零下4摄氏度多,一年有1/3的时候刮着大风。他和镇上的322户、1286名藏族同胞一样,住在帐篷里,靠放牧牛羊生活。这是青藏高原上最高的镇。
如今,赞扎住在109国道旁边一个新建的村庄“长江源”村里,从格尔木市开车10多分钟就到了。这个新村里住着128户、407名藏族同胞。
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藏族钱华桑告诉记者:“这些藏族同胞都是2004年11月从唐古拉山上搬迁下来的。”
唐古拉山镇地处“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区,是长江的源头所在。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那里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藏族同胞不仅生活艰苦,而且,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牧场沙化加剧。为了改善藏族同胞的生活条件,保护“三江源”的植被,2004年,唐古拉山镇被国家列为退牧还草的范围。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在格尔木市南郊建设了“长江源”新村,每套房子4万元,免费提供给搬迁下山的牧民居住,每户居民每年补助6000元生活费,补助10年。
记者在新村里看到,三层红砖楼房的学校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水泥道路两旁分布着户户人家的独门独院,村里建有卫生院和敬老院。
54岁的仁青在房子外面用玻璃盖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客厅,开成茶馆,供人们喝茶、打牌、聊天。学校就在家旁边,我孙子14岁,读小学五年级。我要让孙子上中学、上大学。如果不懂文化,脑子会像牛羊一样笨。”
唐古拉山镇原来只有14户人家,过着原始的猎人生活,1958年建立了镇政府。近50年过去,那时40多口人的村庄,如今发展到1200多人。
钱华桑说:“山上条件艰苦,儿童存活率太低了,10个孩子里只有2个能活下来。下山定居,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受到牧民的喜爱,不存在汉族文化同化藏族文化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山上有50户牧民申请往新村搬迁。
新村里开着一家藏毯加工厂,80多名村里的藏族同胞正在编织藏毯。这是镇里投资建成后,交给村里管理的。
展览室里,挂着藏毯厂织出的第一块藏毯。钱华桑说:“这块毯子我们不卖,挂在这里做纪念。长江源村藏族同胞的工厂生活,从这里开始。我们接着要建藏族风情园,开展旅游,吸引游客来唱藏歌、跳藏舞,吃藏家酸奶,增加藏族同胞的收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