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长春车展,发现东风本田、广州本田等合资汽车企业正处在微妙的“临界点”上。对他们来说,虽然早已脱离了创业之初的生存压力,但要想在中国车市的激烈混战中继续上升,必须进行“第二轮冲刺”。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在长春车展媒体日上对记者介绍,今年6月,东风本田单月的销量就超越了2004年公司全年10472辆的销量,达到10813辆。这意味着东风本田的销量超越了12万辆的年产能。
刘裕和介绍,对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而言,销量超出产能意味着三个事情必须考虑:一是工厂要考虑新产能的建设。
东风本田当初建设12万辆产能的时候,已经为日后扩产到24万辆预留了空间和技术条件。在24万辆之上,如果未来还有新的产能需求,东风本田才会考虑异地建新厂。二是在现有思域、新CR-V两款车型之外,引进新车型的条件逐步成熟。三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东风本田年初推出的新CR-V对其月销量过万辆的贡献突出。目前,出现了消费者购买新CR-V需要排队提车的情况。由于新CR-V现有订单的数量非常多,使东风本田12万辆产能异常吃紧。公司已经有针对性地安排加班,并通过本田协调,从北美市场调拨了零部件,增加了一些新CR-V的产量。刘裕和对暂时提不到现车的消费者表示了歉意,并表示新CR-V供货紧张真正得到缓解要等到9月或10月份。
剖析新CR-V在市场上热销的局面,合资企业在引进产品前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更“贴身”的准备无疑是重要因素。刘裕和介绍,新CR-V在适应性开发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中国的道路条件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车辆承载能力进行了充分考虑,使相关配置更适合中国的使用环境。
对于东风本田何时引进第三款产品以及这款产品的定位如何,刘裕和表示,“从我个人的角度,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更感兴趣。”由此不难判断,东风本田第三款产品应当比现有两个产品的平台更高。而第三、第四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东风本田能否在短期内跳过24万辆的新门槛。
在国际汽车巨头中,本田产品线的特色是少而精。思域也好,雅阁也罢,都是细分市场中的领头羊。但是品种少势必对本田在中国两家合资企业的产品分配带来“麻烦”。
拿广州本田来说,其第二工厂投产后,业界一直高度关注其后续产品的引入问题。近期记者得到消息,下周广州本田将在自主研发方面推出大的举措。合资企业能否依靠自主研发突破依赖车型引进的瓶颈?广州本田的探索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格局将产生哪些新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期待。可以肯定,对于广州本田而言,其“第二轮冲刺”的决定性因素不再局限于新雅阁或其他引进车型上,无疑是一件好事。对广州本田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新举措,刘裕和也表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东风本田将会有同样的举措。”
(南辰)(新华社长春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