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总值增长的同时,增速有所减缓。1—6月,出口总值309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1%,与去年同期30.5%的增速相比,减缓3.4个百分点。
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
近期出口增速减缓,固然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联,但专家同时指出,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增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任务,已经到了突破“瓶颈”的关键阶段。这其中,突出表现是“三多三少”:
一是数量多,利益少。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虽稳步增长,但由于基本出口模式为“加工贸易+外商投资”方式,出口效益不高。二是企业多,品种少。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众多,但大企业不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季度,出口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仅有182家。出口值不足100万美元多达1万余家。三是贴牌多,品牌少。多数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是贴牌生产,只是凭借廉价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吸引外资企业进口高端产品的核心部件,在国内进行简单加工后出口,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竞争力强的品牌不多。
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能源、原材料供应“瓶颈”等制约加剧,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形势更加复杂。
首先,人民币升值直接提高了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使出口产品的国际比较成本优势弱化。特别是电子产品、家电、机械等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产业将受到一定冲击。
其次,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不断上升,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我国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目的地——欧盟及其各成员国对机电产品在尾气排放、绿色环保、包装材料以及再生利用和废弃回收等方面限制越来越高。比如,欧盟规定了机动车辆的强制性尾气排放标准,我国的轿车、客车很难进入其市场。
此外,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瓶颈”也制约了我国机电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为尽快突破机电产品出口“瓶颈”,专家建议:当前,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进一步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机电产品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走自主品牌出口和自主创新之路。其次,加速推动创业投融资体系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壮大,积极培育我国机电产业新的增长点。第三,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实现重点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全面增长。鼓励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促进大型和成套设备出口,加快开拓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