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坦克车舱是51℃的“闷罐”
经过批准,这天下午我们可以登上刘继贵指挥的水陆两栖坦克。
训练服、坦克帽、救生衣……穿上这套看似“冬天行头”的装备没一会儿,汗水就从全身三万八千个毛孔涌出来,瞥眼看看刘继贵,也是满脸大汗。
“我们坦克兵天不怕地不怕,可还有三怕。”老刘伸出三个手指,“一怕热,热得像洗桑拿;二怕吵,吵得震耳欲聋;三怕颠,颠得像跳弹簧床。”
钻进车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看看特意准备的温度计,51℃!据说,坦克表面最高温度曾达到70℃!
“大伙称这是"闷罐"式锻炼。
”虽然是1.8米的大个,刘继贵却在逼仄的车舱指挥自如,显然是习惯了,“国内国外坦克兵都这样,要受不了这苦,就当不了这兵。”
马达开动的坦克车舱里,不仅机器声轰鸣,而且混杂着刺鼻的柴油味,时间一长,真有点喘不过气。这样的情况,坦克兵常要忍受四五个小时,屁股捂出痱子也得坚持。“也觉得苦,可训练要是不苦,打仗就要吃亏。”刘继贵说。
36吨重的“铁疙瘩”在水上浮起来
下午4时,坦克水上训练正式开始。我和刘继贵所在的7号坦克,作为其他6辆坦克的“领队”,一马当先地驶向水库。我心里却惴惴然:这个36吨重的“铁疙瘩”真能在水上浮起来吗?
坦克下水了!这边,坦克履带已经碾开水面,浑浊的泥浆从水底翻将上来,我不由地抓紧抓手。站在坦克车身上,刚才还轰鸣震耳的马达声,在坦克下水后突然小了些,声音的感觉尚在回味,突然身子一轻,我们的坦克真的浮了起来。
很快,7辆坦克相继来到水中,今天的任务是编队训练。站在7号坦克上往后望去,坦克编队在水面上浩浩荡荡,整齐划一。“左转、加速!”“保持阵型、跟上!”一个个指令从刘继贵口中传达出去,身躯庞大的“铁疙瘩”操作灵活,进退有序。
拼命学习的班长练成“铁甲神医”
“每次出动,心情紧张得不得了!”几个小时的训练归来,刘继贵一头大汗,“上车前要仔细检查,训练完毕要认真保养,基本功不扎实可会出问题。”
“部队的坦克型号越来越多,不学习就要落后,怎么教别人?”身为士官助教的刘继贵,有次讲解最新型坦克知识,被一个军事迷学员揪出了个错,受到很大震动。
“没见过这么拼命学习的班长!”驾驶班的王小明一直把刘继贵当自己的榜样,“射击、驾驶、通信,他是三项全能。”掰着手指一个个数,王小明敬佩地说。
王小明不知道,为了挤出时间,刘继贵当兵4年来,只休了两次假。而且,即使休假他也不忘给自己“充电”,每天骑车到离自家20公里的某坦克大修工厂,学习尚在生产线上新型坦克的维修技术。
这股劲头也换来回报,在基地,大伙亲切地叫他“铁甲神医”。“神医越多,国家越安全!”刘继贵朴实地一笑。
图①:坦克编队在水上行进。
图②:刘继贵在指挥坦克训练。
图③:刘继贵对坦克进行例行检查。
图④:刘继贵(右二)和战友交流训练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