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彦武7月10日,刚刚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而让“《论语》热”再掀高潮的学者李零,从山东风尘仆仆地回到北京稍事休整。此前10天,李零应山东电视台新近开办的大型文化类栏目《新杏坛》邀请“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走完了这条路线的山东部分,并将于7月18日左右继续这条路线的河南部分。
为迎接9月的孔子文化节,山东台也在邀请傅佩荣、孔祥林、高旭东、杜维明等海内外学者参加“孔子九讲”的系列演讲。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7年,孔子因不得志而离开鲁国,为实现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先后适周问礼、适齐观乐、往观吴季札葬子、任中督宰、参加夹谷之会、堕三都、去鲁适卫、去卫适陈、去陈适叶、去叶返卫、去卫返鲁等。《新杏坛》方面表示,邀请李零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这一过程,是“试图从空间上最大可能接近孔子这一段人生经历,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的学说思想”,“这是司马迁之后,近两千年来,第一位研究孔子的学者重走这段孔子为实现理想而求索的路线。”
但也有知情人士分析,一向低调处世的李零,此次之所以接受山东电视台的邀请,一方面,实地考察孔子周游列国路是他的一个迫切心愿,行走在真实的空间中毕竟有别于文本的切身感受——《丧家狗:我读〈论语〉》虽是李零在北大课堂的演讲结集,但毕竟不像于丹的“论语心得”那么通俗,李零不适应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坛,去野外做考古之行,却正符合他的考古专业。
另一方面,李零的《丧家狗》前些时候在叫好的同时也遭到严厉批评——学者陈明斥之为“作家的文采+训诂学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丧家狗:我读〈论语〉》”;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来的弟子杨立华也痛批李零。李零可能也希望借助山东电视台来回应和反击这些批评。
李零“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的山东部分,从济南—临淄—青州—莒县—费县—蒙阴阴—平邑—泗水—曲阜—邹城—宁阳—汶上—济宁—嘉祥—单县—曲阜—滑县—淮阳上蔡等地。《新杏坛》的编导商姗称李零为“三好先生”:一是身体好、精力好,有次遇到鲁国古城墙下的一个两三米高的台子,李零隔着三四步助跑就跳上去了;二是学问好,平时虽然话语不多但无论遇到栏目组年轻人多么幼稚的问题他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三是人品好,为了配合编导拍摄的连续性,李零不厌其烦地按照编导的嘱咐背上他标志性的环保挎包。
商姗印象最深的是,李零每到一处博物馆,就会在卖当地县志的地方“赖着不走”,逢县志必买,买了就闲时翻阅。7月1日来到孔子当年师从师襄子学习音乐的地方,也就是“三月不知肉味”的出处时,李零高度评价了孔子的音乐修养,称其当年讲课“弦歌之声不绝于耳”的盛况“就和小崔(崔永元)当年的《实话实说》一样”。因此,研究“乐”是研究孔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路上,只有谈到孔子,李零的话语才会格外多。他认为,孔子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批评家,孔子很喜欢评论人物,并且他的评论往往带着教育的色彩。周公对孔子的影响尤大,周公的封地在鲁,也就是孔子的父母之邦,孔子的一生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
孔子的第二个贡献,在李零看来就是作为思想家的影响,正是因为孔子学说的存在才使得其后的其他学派有进行修改或攻击的对象。用李零的比方,孔子好比靶子,“没有靶子,箭往哪里射?”可以说,没有孔子,就没有后来波澜壮阔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