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学习这些优美的好词好句是为了什么呀?”作文课上,一位老师问道。
“可以考高分。”同学答。
原想启发学生写作思维的老师只好继续问:“那同学们考好成绩又是为什么呢?”
“考高分爸爸妈妈就高兴,然后我就可以玩电脑了!”
*%·&$@(~%¥……老师无语。
这是发生在福州一所小学六年级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真实地反映出电脑已经严重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一些研究发现,从1997年到2003年间,9岁~12岁的儿童参加徒步旅行、钓鱼、沙滩游戏以及园艺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下降了50%;与此同时,这群儿童用在电脑游戏、电视、视频游戏、学习上的时间则增加不少。而8岁~18岁的孩子每天花在电视机、电子游戏、电脑、音乐播放器和其他媒体上的时间是6.5个小时。对很多人来说,虚拟世界已经成为比大自然更为熟悉的世界,“室内儿童”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瞧,这些“室内儿童” 假期生活被电脑占据 暑假开始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家长们的心却悬了起来。读者陈女士近日拨打本报青苹果热线说,平时她工作很忙,孩子放假一个人在家,让她很担心。她说,儿子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看漫画书,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家长下班了才恋恋不舍地关机下线。“如果让他天天这样打发时间,一个暑假过后生物钟肯定混乱、精神不济。儿子现在连话都不愿意与家长多说,更别说沟通交流了,电脑玩多了,情绪越来越焦躁,有时跟家人一言不合便顶撞起来。”
出去散步都懒得动 读者林先生也向本报求助,说女儿莹莹今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这个假期既没有作业也没有学习任务。从暑假开始就迷上了看肥皂剧,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中午不愿睡午觉,要看续集;晚上也一直呆在沙发上做个忠实的电视之友,有时看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有时候林先生急了,就强迫关机让莹莹休息。但女儿总是憋了一肚子气,嘟着嘴以示对家长的反抗,有时还跑到邻居家去看。林先生说,他自己每周都要安排打两次羽毛球、并坚持游泳,但无论他好说歹说,女儿都提不起兴趣跟他一起去锻炼。一说锻炼,莹莹总说“没意思”、“不好玩”或者天气太热容易中暑等一堆理由。
让孩子去玩玩泥巴吧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儿童文学研究室主任郑伟老师认为,“室内儿童”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已经出现多时,如今,钢筋水泥的高楼,把邻里隔阂了起来,常常“相见不相识”,关系不但淡漠,戒备心理也难除;住宅小区尚且如此,社会上更是“不能与陌生人说话”;与其让孩子在外“危机四伏”,自然宁可把宝贝儿“圈”在家。有的孩子一个假期都被关在家中,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能不“成瘾”吗?即使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暑期培训班,孩子也大多被圈在场馆里进行室内活动,真正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极少。
孩子们不是独自“小鬼当家”,就是上各种补习班“消磨时光”。郑老师说,许多家长埋怨孩子作文写不好,试想想,孩子都没有与泥土打交道的机会,又怎么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呢?回想20多年前,如今已经做家长的这一辈人,他们童年放假的感觉是兴奋、期待、无拘无束的,住在胡同大杂院里,邻里关系不错,相互“知根知底”,家长们放心,孩子们玩起来无拘束,在草丛里逮个蚱蜢,自制网兜抓个蜻蜓,用刻刀在泥巴上玩“分田地”、玩弹珠,童趣是如此的简单,却又是如此的快乐,令人难以忘怀。
“其实孩子的本性是喜欢玩、喜欢亲近大自然的!”郑伟老师说,他很推崇“亲子游”的方式,让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可以是长途的旅行也可以是周边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久在城市里的孩子呼吸新鲜的空气。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找到“游学”的乐趣。例如:鼓励孩子去发现和观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旅途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在旅游中找到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方式。(记者叶琦)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