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平 摄
这是我军轻型机械化步兵首次向世界公开亮相。
2004年9月25日,一场代号“铁拳—2004”的实兵实弹演习,在豫南桐柏山区打响。
空中,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无人侦察机穿云破雾;地面,新型坦克、步战车、新型导弹战车铁流滚滚;中军帐里,野战指挥方舱汇聚陆、海、空、天、电多维信息……
鸟瞰方圆近500平方公里的演习场,参演上万人,不见几个兵。
全新的作战模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高素质的官兵,中国陆军部队脱胎换骨的变化,令现场观摩的16个国家的60余名来宾惊叹不已。
这支部队,就是济南军区某红军师。
从大刀、梭镖到“汉阳造”,从骡马化到摩托化,从摩托化到机械化、信息化……一次次转型,一次次跨越,“铁军”都走在全军的排头,堪称一支浓缩了人民解放军发展史的英雄部队。
今天,这支部队牢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强全面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型“铁军”,步履铿锵,雄风依然。
再当先锋:为转型“闯关”开路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1997年6月22日,该师“叶挺独立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36辆国产最先进的轮式步战车开进营区。
打着绑腿从井冈山走来的“铁军”,从此揭开由传统步兵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型的大幕。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铁军”由摩托化步兵师改装为我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主战装备由传统步兵武器改装为新型轮式步战车和新型主战坦克。
转型之初,没有人才,没有教材,也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
“摸着石头过河”。“铁军”义无反顾地为转型“闯关”开路。
授装仪式上,集团军首长字字千钧:“军委、总部把先进的武器装备配发给你们,同时也就把为我军轻型机械化部队建设探路的重任交给了你们。希望你们发扬"铁军精神",在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继续当好开路先锋!”
全团官兵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驾着新战车冲锋陷阵。
授装仪式一结束,各种各样的“请战书”“军令状”像雪片一样飞到师团领导的案头。有的提出“一周掌握战车驾驶技能”;有的保证“1个月拿下车载武器装备”;还有的胸脯拍得山响:“3个月成建制形成战斗力”……
然而,谁也没想到,从地面到战车“一步之距”,“铁军”却迈得磕磕绊绊。
换装之初,一些有点驾驶技术的官兵,还没弄清楚装备的技战术性能,便将新战车开得四处跑,新型步战车仅仅被当作了一种交通工具……
在一些官兵眼里,这次转型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从“四个轮子”变成“六个轮子”吗?
与此同时,观念深处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组织班战术进攻训练,所有的班长都脱离步战车上的指挥岗位,还是像换装前一样带队徒步往上冲;新型电台不会操作,有的连队就擅自将新电台拆走换上摩托化时代的旧电台……
不久,团里组织阶段性考核。第一次实弹射击,某型车载火炮竟然几个小时没打出一发炮弹;车载武器分解结合,折腾半天也没分解开;战车故障排除,发动机拆下后怎么也装不上去……
频频“掉链子”的苦涩,搅得连队官兵不知所措,搅得师团领导寝食难安。
用传统步兵的思维马达,怎么能驱动由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跨越的雄师劲旅?
种种现象警示师党委“一班人”:装备已经转型,与之相适应的高科技意识、合成意识、人才意识、信息意识,必须加速跟上。
为了理清转型建设思路,师党委常委分头下去搞调研,制定出《新装备训练三年规划》,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二年抓分队、三年整团形成战斗力”的目标,大刀阔斧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凝聚全师官兵智慧,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一个团、训一个团、带一个团……
在探索中奋进,在奋进中开拓。改制换装后的3年里,“铁军”官兵自己动手编写了300多种教程教案,革新自制了130多种训练器材;总结出了“分层次打基础、逐级递进合成”的训练路子;探索制定了《新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验收标准》,转型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三年磨一剑,五年一跨越。
世纪之交的2000年深秋,他们砺剑中原,展开了一场加强机械化步兵团实兵实弹战术演习。军委首长称赞他们:“打出了新装备的威力,打出了"铁军"部队的作风,打出了现代步兵的风采。”
2002年底,总部考核验收,全师7个方面、19项内容全部取得了优秀成绩,数十项训法战法被总部推广,编写的十多部训练教材成为全军的教范,师和所属各团全部跨入“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
转型路上,“铁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壮士断腕:不换“脑子”就换人 转型,把“铁军”官兵逼上了一条重塑之路。
现任师长杨剑,是和第一批新装备几乎同时来到“铁军”部队的。转型之初的阵痛,仿佛就在眼前。
一批团、营、连主官,挥泪告别了军营;一批战斗骨干,黯然卸下了戎装;一批“金牌”勇士,突然迷失了方向……
战争不相信眼泪。历经无数次的战火洗礼,“铁军”官兵更加坚信,要完成从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的跨越,必须拿出当年“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的勇气,进行脱胎换骨的重塑。
不久,一场“换脑革命”震动“铁军”。全师上下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能力素质”展开研讨,不断强化官兵的机械化、信息化意识,师党委提出“不换"脑子"就换人”。
当年,27名专家型干部调入这个师,“叶挺独立团”却有近一半的连长被安排转业。全师官兵从“壮士断腕”的痛楚中读懂了自己的处境:要么奋起赶上,要么淘汰出局。
强烈的“生存危机”,“逼”着官兵强素质。
2000年4月,“叶挺独立团”二营副营长时坤受命参加军区新“四会”教练员比武。为帮丈夫提高微机操作技能,他的妻子忍痛将城里开的一家电脑专卖店低价转让,跟随丈夫来到偏僻的军营。一个认真教,一个刻苦练,几个月下来,时坤最终获得全区比武亚军。
谈起这段经历,许多师团领导都有同感:好似双脚踩在火炭上。吃饭不香,睡觉不实,只得拼着命学,谁的身上没脱几层皮?
师政委周和平对此感慨万千:“营造出这种学习环境,比办多少个集训班都管用!”
和许多人一样,副师长周友亚也是被一步步“逼”到今天的。
1979年,周友亚的哥哥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光荣牺牲,他毅然接过哥哥手中的枪,成了“铁军”的一名侦察兵,荣立过一等功。
转型初期,这位从战场上走来的勇士,眼睛里只有传统步兵的摸爬滚打。一位师领导点名批评他“一天到晚只知道拳打脚踢,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次集团军组织演习,让他起草一份作战预案。结果,他拿出传统步兵作战方案,不仅挨了劈头盖脸一通批,演习场上还坐了“冷板凳”。
这场演习好似晴天霹雳,彻底惊醒了梦中人。
从此,周友亚像换了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多出了几本书,从换装之初的《装步连战术训练组织与实施》,到今天的《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基础知识问答》等,旧的去,新的来,前后不下上百本。
从此,学习成了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工作多么忙、岗位怎么变,学习从未间断。改制换装10年,他先后参加了国际关系学院、山东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军地院校的函授学习,获得两个大学本科文凭和一个研究生文凭,“门外汉”就这样变成了信息化条件下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
改制换装10年,从师长、政委到普通一兵,“铁军”官兵人人都在重塑自我。
——一支指技合一、能打硬仗的复合型指挥员队伍,在重塑中崛起。“叶挺独立团”原团长刘法峰由政委改任团长半年,就成功组织指挥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加强机械化步兵团山地进攻战斗演习;师现任副政委刘贵新,从军区政治机关来“铁军”10个月,通过了“优等军事指挥员”资格认证考核。如今,师团主官个个都是“优等军事指挥员”,师团班子成员90%以上组织指挥过重大军事行动。
——一支通晓机械化、信息化的高素质技术专家队伍,在重塑中诞生。师装备部高级工程师汪家国,改装之初还只是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副连长。经过几年刻苦自学,他有18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专家。如今,全师各兵种专业人才济济,有近百名专业技术干部入选军区“作战部队工程技术骨干人才库”。
——一支技术精湛、会组训教学、会维修保障的骨干队伍,在重塑中成长。全师装甲专业90%的乘员获得二级以上专业训练等级证书,95%以上的教练员能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新装备教学,修理骨干队伍基本做到“故障不出营,小修不出团”。
人才是立军之本,也是转型之本。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300多位战功卓著的将帅,引领“铁军”创造了惊世伟业。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阵引领“铁军”奋起跨越。
10年来,“铁军”完成了由传统步兵到机械化步兵的转变,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10年来,“铁军”有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军和军区推广,上百项工作经验受到上级肯定;10年来,“铁军”出色完成军委、总部赋予的各项重大军事任务,数十次受到表彰。
凤凰涅槃的“铁军”,正阔步迈向信息化战场。
百折不挠:突破转型“瓶颈” 这又是一次载入“铁军”历史的出征。
2000年盛夏的一天,黄海某海域风大浪高,渔船已驶进避风港。
突然,海面上出现一个个黑点,“叶挺独立团”的官兵们驾驭新型步战车破浪前行。
海浪撞击,水柱涌起,数十台步战车成多路纵队全速前进,交替掩护,编波抢滩。“海上蛟龙”顿时变成了“陆上猛虎”。
从陆地到大海的跨越,只是这个师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制换装10年来,“铁军”依靠创新,突破了制约转型发展的一个个“瓶颈”,在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迈进。
复杂电磁环境,是“铁军”向信息化战场挺进途中,遭遇的又一个生死攸关的“泸定桥”。
去年初夏,“铁军”所属高炮团全员全装参加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演练。那天,战斗刚一打响,高炮团便遭遇“蓝军”强大的电磁干扰,通信系统全部中断,所有雷达几乎瘫痪,炮弹打不出去,导弹发射不了,全团官兵急得团团转……
无独有偶。不久,师组织了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检验性演习,全师多数单位无线指挥通信中断,团以下无线通信基本上是盲区,指挥所里大眼瞪小眼……
两次“滑铁卢”,给全师官兵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今天过不了复杂电磁环境这一关,明天就只能被动挨打,任人宰割。
必须在下一场战争打响之前突出重围!
危机感带来紧迫感。演习一结束,“铁军”就迈开了探索的脚步。
然而,复杂电磁环境如何构建?训练内容如何拓展?训法战法如何创新?训练质量如何评估?
面对一连串的问号,“铁军”不等不靠,梳理出6大类56个重难点问题,组织精兵强将攻关,边研究、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难,他们就立足现有条件,探索出利用装备自扰互扰特性构建、利用现有干扰器材构建等6种方法,组织部队进行训练。
电子对抗训练器材少,他们就利用各种演练机会,将不同强度、频率的干扰现象记录下来,用于日常学习训练。
对抗训练缺乏“对手”,他们就多次请来专业对抗分队扮演“蓝军”,在实兵对抗中探索出一整套“抗”的方法路子。
难题一个个解决,能力一步步提高。
一年后,“铁军”将一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法训法成果搬上演兵场,面对强大的电磁干扰,官兵们灵活应对,新型导弹首次亮相便十发十中,受到军区首长和有关专家的好评。
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激励“铁军”飞越转型发展的一个个“泸定桥”。
换装之初,全师的武器装备“四世同堂”。为使新老装备在战场上步调一致、战法相融、信息共享,他们探索出“以长补短、治短促长、同步协训”的方法,使新老主战装备在演兵场上“聚指成拳”。
师指挥信息系统起初自成体系,指挥信息不能联通共享。他们就邀请数十位军地专家加盟,集成改造,初步实现了全师野战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等系统的综合集成。从此,“钢铁”与“芯片”实现融合。
从单车、单炮到师团成建制成系统,从自成体系到综合集成,从陆战场到海战场,从有形战场到无形战场……改制换装10年,“铁军”先后突破一个个重大“瓶颈”,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今非昔比,“铁军”雄风更胜当年。
放眼世界:不断迎接新挑战 2004年秋,“铁军”历史上首次涉外演习刚落幕,官兵们就与现场观摩的外宾坐到一起面对面交流;中俄联合军演期间,他们多次与俄军官兵面对面交流战法训法,肩并肩探索联合训练之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演练一结束,他们就请“蓝军”分队挑毛病……
一个人站立的高度,决定着他的视野;一支军队的视野,决定着它的发展方向。多年来,“铁军”官兵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无论是出国考察,还是外出进修学习,都要及时将世界最新的军事动态信息带回部队共享。一人学习,共同提高;一人出国,大家受益。
原师长徐经年、副师长石正露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学成归来,他们将自己搜集整理的军事资料,赠送给各位师领导。
现任师长杨剑从美国考察回来,马上对部队进行以责任、使命为主题的战斗精神教育;政委周和平从韩国、新加坡考察归来,立即向师党委递交了考察学习体会报告。
在“铁军”的编制序列之外,还有一支上百人的“影子智库”。他们有的是在“铁军”代过职的军兵种指挥员、军事专家,有的是“铁军”官兵在院校进修深造时的导师、同学,还有的是协作攻关的技术权威、演习场上的“蓝军司令”……通过这一条条“热线”,“铁军”的视野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如今,“铁军”坚持每周通报世界军情信息,每年分批组织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集训,定期组织外军建设专题研讨,培养了一大批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关注世界强国军队发展的“外军迷”“外军通”,储备了一批具有前瞻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宝贵人才。
宽广的视野,提升了“铁军”转型建设的标准。
某新型坦克刚刚装备部队时,官兵们发现其有效直射距离与外军最先进的装备有差距。
这样对垒,我们岂不要吃大亏?
剑不如人,剑法一定要高于人。某装甲团官兵主动请缨攻关,在硕士团长杜清华的带领下,很快将该型坦克的有效直射距离提高了一倍,复杂条件下的首发命中率提高了60%。
宽广的视野,推动了该师训练改革的深化。
他们主动与陆航、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兵种部队携手演练;加强与空军航空兵、空降兵和海军舰艇、雷达等军兵种部队协作演练。如今,联合作战训练比重逐年增加,已成为这个师组织训练的基本样式。
宽广的视野,赢得了“铁军”创新发展的先机。改装10年来,“铁军”先后担负了军委、总部和军区赋予的17项重大任务,令兄弟部队羡慕不已。
上级赋予“铁军”这么多重大任务,最看重的是“铁军”官兵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去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刚结束,“铁军”就展开理论攻关,并迅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探索。“铁军”,又一次赢得了转型发展的先机。
宽广的视野,加速了“铁军”走向世界的步伐。
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联合军事演习。
2005年8月下旬,“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进入实兵实弹演练阶段,“铁军”的数千名官兵、上百辆战车、近百门火炮投入战斗。
“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场,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战役总指挥、师长徐经年与俄军将领并肩协作,沉着指挥两国部队,从空中、海上实施立体登陆,联合作战,演习高质量达成预定目标。
在“强制隔离作战”演习场,战役地面行动总指挥、副师长石正露坐镇“中军帐”,从容调兵遣将,指挥两军地面部队密切协同,动如猛虎,势如破竹。
两场硬仗,“铁军”指挥员充分展示了驾驭现代战争的良好素养,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亲自为“铁军”官兵颁奖授勋。
国际舞台上,“铁军”展示着中国军人的形象!
铁军档案 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一支由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的英雄劲旅。北伐战争,激战武昌城下,荣膺“铁军”美名;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抗战时期,首战平型关,威名扬四海;解放战争,驰骋辽沈、平津,挥师两广,战旗直插五指山巅。
新中国成立后,该师出色完成了保卫边疆战斗、抗洪抢险、国庆阅兵、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两次被总部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该师形成了以“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铁军精神”。
2006年11月,胡主席签署通令为该师记集体二等功。